鞭
鞭相关字典
鞭[biān]字在结尾的词语
- 投鞭[tóu biān]
1.扔掉马鞭。借谓下马。 2.见“投鞭断流”。
- 牛鞭[niú biān]
公牛阴茎。 公牛阴茎
- 教鞭[jiào biān]
教师讲课时指示板书、图片用的棍儿。 教师在讲课时用来指点黑板、挂图等的细长棍儿
- 栀鞭[zhī biān]
语出唐柳宗元《鞭贾》。用栀黄染的劣质鞭。比喻伪饰欺世的言行。
- 静鞭[jìng biān]
一种很大的鞭子。銮驾仪卫之警人用具。朝会时鸣之以发声﹐以示肃静。也称鸣鞭。 古代皇帝仪仗中的一种鞭,挥鞭发出响声,使人肃静
- 执鞭[zhí biān]
①手拿马鞭。指为人驾驭车马。亦指侍奉或追随别人:执鞭之士|执鞭坠镫|今幸执鞭,理当尽遵约束。②执教鞭。指当教师。
- 铁鞭[tiě biān]
即铁节鞭。
- 马鞭[mǎ biān]
驱使坐骑用的鞭子,泛指赶牲口的鞭子。也叫马鞭子。
- 祖鞭[zǔ biān]
即祖生鞭。 先着,先手。今表勤奋、争先之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晋书.刘琨传》智有过荣计,先求胜祖鞭。——何中《皮氏逸亭》
- 笞鞭[chī biān]
拷打。
- 响鞭[xiǎng biān]
1.使劲甩鞭子发出很响的声音。如:响鞭阵阵。2.∶炮竹,鞭炮。
- 扬鞭[yáng biān]
挥鞭。
- 灵鞭[líng biān]
神人使用的鞭子。晋伏琛《三齐略记》﹕“始皇作石塘﹐欲过海看日出处﹐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辄鞭之﹐皆流血﹐至今悉赤。阳城山石尽起立﹐嶷嶷东倾﹐状如相随行。”后用以为典。
- 挂鞭[guà biān]
成串的小鞭炮。
- 鸣鞭[míng biān]
1.谓挥鞭。挥鞭策马,动则有声,故称。 2.指挥鞭打人。 3.古代皇帝仪仗中的一种,鞭形,挥动发出响声,使人肃静,故又称静鞭。
- 制鞭[zhì biān]
刑具。带棱的生革皮鞭。
- 皮鞭[pí biān]
皮革制的鞭子。
- 龙鞭[lóng biān]
帝王躬耕籍田所用牛鞭。
鞭[biān]字在开头的词语
- 鞭击[biān jī]
鞭打。
- 鞭警[biān jǐng]
马受鞭策而悚动。比喻受人督教而儆戒振奋。
- 鞭着[biān zhe]
犹着鞭。比喻勉力﹑策励。
- 鞭杀[biān shā]
古代刑名。用鞭打死。
- 鞭笞[biān chī]
〈书〉用鞭子或板子打。 用鞭子抽打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汉. 贾谊《过秦论》
- 鞭爆[biān bào]
鞭炮。
- 鞭血[biān xuè]
借指战争。
- 鞭打[biān dǎ]
用鞭子打。 用鞭子抽打
- 鞭背[biān bèi]
古代薄刑之一。鞭打背部。
- 鞭策[biān cè]
用鞭和策赶马。比喻督促:要经常鞭策自己,努力学习。
- 鞭笋[biān sǔn]
亦作“鞭筍”。竹子地下茎上横生的芽。
- 鞭子[biān zi]
赶牲畜的用具:马鞭子。
- 鞭耻[biān chǐ]
谓施行鞭挞以羞辱之。引申为虐待﹑整治。
- 鞭石[biān shí]
1.《艺文类聚》卷七九引晋伏琛《三齐略记》:“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于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城阳一山石,尽起立。嶷嶷东倾,状似相随而去。云石去不速,神人辄鞭之﹐尽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犹尔。”后遂以“鞭石”为神助的典故。 2.相传难留城(今湖北宜昌)山上有一石洞,洞中有两块大石,俗名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燥。每遇水旱不调,百姓便进洞祈福。天旱则鞭打阴石得雨,雨多则鞭打阳石天晴。事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夷水》。后作为乞求晴雨和洽的典故。
- 鞭鐧[biān jiǎn]
鞭简。
- 鞭挞[biān tà]
鞭打。比喻抨击:这部作品对旧社会的丑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 鞭尸[biān shī]
《史记.伍子胥列传》:“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后遂以“鞕尸”谓对有深仇大恨的人泄愤的典实。
- 鞭梢[biān shāo]
1.鞭子的末端。亦指鞭子。 2.钢鞭(兵器)的前端。 3.建筑用的竹木尾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