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
纱相关字典
纱[shā]字在中间的词语
- 绛纱系臂[jiàng shā xì bì]
《晋书.后妃传上.胡贵嫔》:“泰始九年,帝(晋武帝)多简良家子女以充内职,自择其美者,以绛纱系臂。”后代亦有用作定亲标记者。
- 乌纱髻[wū shā jì]
罩着黑纱的发髻。
- 绛纱幔[jiàng shā màn]
犹绛帐。
- 浣纱溪[huàn shā xī]
1.见“浣溪沙”。 2.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县南若耶山下,溪旁有浣纱石,相传为西施浣纱处。 3.水名。在浙江省青田县长寿峰。相传南朝宋谢灵运遇浣纱仙女于此。见《浙江通志.山川》引《括苍汇记》。
- 掼纱帽[guàn shā mào]
〈方〉比喻因气愤或不满而辞职。 旧时官员都戴乌纱帽,因此用纱帽比喻官职。掼纱帽,现在常用来比喻因气愤而辞职或丢下工作甩手不干
- 抽纱服装[chōu shā fú zhuāng]
又称“抽丝服装”。一种工艺服装。根据图案设计,在服装面料的一定范围内抽走数根不需要的经纱或纬纱,再经扎、绕、编、缝等线绣法,使面料上呈现孔洞的空花效果。一般采用平纹布、棉布、亚麻布、牛津布、刺绣底布等。产品有衬衫、连衣裙和内衣等。针法精巧,色彩谐调。
- 乌纱帢[wū shā qià]
即乌巾。
- 浣纱石[huàn shā shí]
1.亦作“澣纱石”。 2.石名。相传西施在其上浣纱,故名。
- 白纱帽[bái shā mào]
白纱制的高顶帽。自晋至南朝梁皇帝平时所戴。
- 碧纱窗[bì shā chuāng]
装有绿色薄纱的窗。
- 蚕纱饼[cán shā bǐng]
一种以酥油制成的薄饼。
- 花纱布[huā shā bù]
棉花、棉纱、棉布的合称。 用棉花做成的纱、布、花的统称
- 碧纱厨[bì shā chú]
见“碧纱幮”。
- 碧纱橱[bì shā chú]
清朝建筑内檐装修中隔断的一种,也称隔扇门、格门。 清朝建筑内檐装修中隔断的一种,也称隔扇门、格门
- 软翅纱巾[ruǎn chì shā jīn]
古代官员戴的一种头巾。
- 青纱帐[qīng shā zhàng]
青色庄稼长得又高又密时,就像帐幕一样,俗称“青纱帐”:青纱帐,作屏障,隐在帐里敌不防。
纱[shā]字在结尾的词语
- 团纱[tuán shā]
团扇的别称。古代团扇多以绢纱为之,故称。
- 窗纱[chuāng shā]
糊在窗上的纱。 窗户上安的纱布、铁纱等
- 面纱[miàn shā]
妇女蒙在脸上的纱。后亦泛指覆盖在头上的遮盖物。
- 麻纱[má shā]
1.用麻的细纤维纺成的纱。 2.用细支棉纱或棉麻混纺织成的平纹布。常有纵向的突起条纹。适合做夏季的服装。
- 宫纱[gōng shā]
平纹丝织品。轻薄而透明,多染成鲜艳的色泽。适于作窗帘和糊制宫灯﹑折扇等。
- 莨纱[làng shā]
即“莨绸”,俗称“香云纱”。适于做夏季服装的丝织品。
- 婚纱[hūn shā]
结婚时新娘穿的一种特制的礼服。
- 落纱[luò shā]
纺纱工序之一,将纱线绕于简管上定型、去除杂质。 纺纱工序之一,将纱线绕于简管上定型、去除杂质
- 抽纱[chōu shā]
刺绣的一种。用亚麻布或棉布等材料,根据图案设计,将花纹部分的经线或纬线抽去,然后加以连缀,形成透空的装饰花纹。主要产地为山东﹑广东﹑江苏﹑浙江等地的农村。产品多为台布﹑窗帘﹑盘托﹑椅靠﹑手帕﹑服饰等。 根据图案,将布料所绘花纹部分的经线或纬线抽出,连缀成透空的花纹。也指用这种方式制成的台布、服饰等工艺品
- 圆纱[yuán shā]
即团纱。
- 香云纱[xiāng yún shā]
一种表面涂有薯莨汁液的提花丝织品。适于作夏季衣料﹐主要产地是广东。也称薯莨绸﹑拷纱。
- 棉纱[mián shā]
用棉花纺成的纱。 用棉花纺成的纱
- 花纱[huā shā]
1.织有花纹的经纬密度较稀而质薄的一种织物。古代多以丝为之。 2.棉花和棉纱合称“花纱”。
- 系臂纱[xì bì shā]
见“系臂”。
- 纬纱[wěi shā]
机织用纱(线)的一种。机织布中与布边垂直、横向排列的纱线。它不要求过高的强度,因而纱线加拈程度可适当降低,以保证纱质柔软。 与经纱交叉的纱或线,从一匹布的织边到织边
- 堆纱[duī shā]
用薄绢折叠缝制成花朵或某种装饰物。
- 霞彩纱[xiá cǎi shā]
色泽红艳而质地轻薄的织物。
- 细纱[xì shā]
用粗纱再纺而成的较细的纱,用于织布或纺线。 用粗纱再纺而成的较细的纱,用于织布或纺线
- 黑纱[hēi shā]
1.黑色的布帛。 2.现常用作表示对死者哀悼的标志。
- 楚葛湘纱[chǔ gě xiāng shā]
湘楚产的精细纺织品。
- 葛纱[gé shā]
以葛的纤维织成的纱布。
- 经纱[jīng shā]
织布时同梭的运动方向垂直的纱。 沿织机长度方向延伸的一串纱,由此纱纺成织物沿长度方向的线,常常捻得比填纱紧
- 羽纱[yǔ shā]
一种薄的纺织品。用棉与毛或丝等混合织成,多用来做衣服衬里。 用棉和毛或丝等混合织成的极薄的织品
- 绉纱[zhòu shā]
织出皱纹的丝织品。
- 蝉翼纱[chán yì shā]
薄如蝉翼的纱;轻纱。
- 库纱[kù shā]
一种优质纱罗,为清廷内务府库藏物,故名。参见“库缎”。
- 拷纱[kǎo shā]
香云纱。
- 素纱[sù shā]
1.亦作“素沙”。 2.白色绉纱。
- 官纱[guān shā]
浙江杭州、绍兴一带产的一种丝织品,经线用生丝,纬线用熟丝织成,质薄而轻,可做夏衣,旧时多贡内廷,所以叫官纱。
- 戳纱[chuō shā]
一种特殊的刺绣品。
- 龟纱[guī shā]
纱眼织成六角、其形如龟纹的纱帘。
- 碧纱[bì shā]
见“碧纱笼”。
- 兜纱[dōu shā]
举行婚礼时新娘遮面的纱。
- 浣溪纱[huàn xī shā]
见“浣溪沙”。
- 粗纱[cū shā]
指纺织过程中经粗纱机所制成的半成品,供细纺用。
- 杭纱[háng shā]
杭州产的细纱布。
- 笼纱[lóng shā]
即纱笼。用绢纱作外罩的灯笼。
- 薄纱[báo shā]
菲薄的纱制品或透明织物。如:披上薄纱的睡衣。
- 泡泡纱[pào pao shā]
一种棉织物。组织虽是平纹,但布面凹凸起伏。 一种棉织物。组织虽然是平纹,但布面凹凸起伏
- 铁纱[tiě shā]
用细铁丝纵横交错编结成的网状物。多用来做纱窗﹑纱门。
- 乔其纱[qiáo qí shā]
一种有细微均匀的皱纹的丝织品,薄而透明,多用来做窗帘﹑舞裙﹑夏季妇女衣服等。
- 洋纱[yáng shā]
1.旧时称用机器纺的棉纱。 2.旧时称用细棉纱织成的一种平纹细布,质地轻薄,多用来做手绢﹑蚊帐﹑窗帘和夏季服装等。
- 春纱[chūn shā]
生丝织成的薄纱。
纱[shā]字在开头的词语
- 纱布[shā bù]
1.一种经纬稀疏而轻薄的丝织品。 2.经纬稀疏的棉织品。可以做蚊帐,或用以作医疗用品等。特指经消毒后用以包扎伤口者。 经纬纱都很稀疏的布,消毒后用来包扎伤口
- 纱罗[shā luó]
轻软细薄的丝织品的通称。
- 纱窗恨[shā chuāng hèn]
词牌名。双调。有四十一字﹑四十二字两体。原为唐教坊曲名。前蜀毛文锡词有“月照纱窗,恨依依”句,故名。参阅《词谱》卷四。
- 纱巾[shā jīn]
纱制头巾。 用纱制做成的头巾或围巾
- 纱帽[shā mào]
古代官员戴的帽子;官帽。借指官职:怕丢纱帽|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
- 纱帐[shā zhàng]
纱制帐幕。张设于殿堂,以隔内外。
- 纱囊[shā náng]
纱制的袋。
- 纱线[shā xiàn]
粗梳或精梳纤维数根拈在一起而成的纱,用于机织或针织。 粗梳或精梳纤维数根拈在一起而成的纱,用于机织或针织
- 纱縠[shā hú]
精细﹑轻薄的丝织品的通称。
- 纱橱[shā chú]
蒙有纱布或钉铁纱﹑尼龙纱等的储食橱。 蒙有纱布、钉铁纱或尼龙纱等的食厨
- 纱厨[shā chú]
见“纱幮”。
- 纱灯[shā dēng]
用纱罩笼住的灯。
- 纱纱[shā shā]
细微。
- 纱幔[shā màn]
即纱帐。
- 纱门[shā mén]
带金属网或织品网的框架,用于门上阻挡虫子。 带金属网或织品网的框架,用于门上阻挡虫子
- 纱锭[shā dìng]
纺纱机上的主要部件,用以将棉纤维捻成细缕并绕在滚筒上。纱厂的规模通常以纱锭的数量来表示。
- 纱幮[shā chú]
1.亦作“纱厨”。亦作“纱厨”。 2.纱帐。室内张施用以隔层或避蚊。
- 纱笼中人[shā lóng zhōng rén]
旧指具有宰相福命的人。
- 纱帽生[shā mào shēng]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小生的一种。大都扮演文官。如京剧《玉堂春》中的王金龙等。
- 纱子[shā zǐ]
方言。即纱。
- 纱屉子[shā tì zǐ]
指窗户的内层。内层木屉糊纱,故名。
- 纱罩[shā zhào]
1.旧时婚礼中新娘罩面的纱制头巾。 2.蒙纱的灯罩。 3.蒙纱的防绳罩子。 4.煤气灯或挥发油灯上的主要附件。用亚麻或人造丝编成网状再在硝酸钍﹑硝酸锶溶液中浸制而成,遇热即发强光。这种灯称纱罩灯或汽油灯。
- 纱厂[shā chǎng]
棉纺工厂。
纱[shā]字的成语
- 乌纱帽[wū shā mào]
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比喻官位。 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比喻官位丢乌纱帽
- 象简乌纱[xiàng jiǎn wū shā]
象简:象牙做的朝笏;乌纱:黑纱制成的官帽。手执象牙笏,头戴乌纱帽。指旧时大官的装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