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
狄相关字典
狄[dí]字在开头的词语
- 狄鞮[dí dī]
1.古代翻译西方民族语言的人。《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孔颖达疏:“鞮,知也,谓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南朝梁沈约《均圣论》:“周室受命,经典备存,象寄狄鞮,随方受职。”后泛指通译官,翻译人员。 2.古地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俳优﹑侏儒﹑狄鞮之倡。”裴骃集解引徐广曰:“韦昭云:狄鞮﹐地名﹐在河内﹐出善唱者。”一说西戎乐名。见《文选.司马相如》郭璞注。
- 狄香[dí xiāng]
古代称西域出产的香。
- 狄梁公[dí liáng gōng]
指唐名臣狄仁杰。狄死后追封梁国公,故称。
- 狄水[dí shuǐ]
河流名。
- 狄克推多[dí kè tuī duō]
1.英语dictator的译音。意为“独裁官”。古罗马共和国的非常任长官。当罗马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由元老院任命。任内权力不受任何限制。后泛指独裁者。 2.指独断专行。
- 狄酪[dí lào]
奶酪。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始造之,故称。
- 狄騠[dí tí]
即狄鞮。
- 狄人[dí rén]
古代掌乐的下级官吏。
- 狄牙[dí yá]
即易牙。春秋时人。长于烹调,善逢迎,传说曾烹其子为羹献齐桓公以取宠。管仲死后,与竖刁﹑开方专权乱齐。
- 狄道[dí dào]
夷狄之道。指唯务诈力,不行礼义之道。
- 狄良突卢[dí liáng tū lú]
犹言滴溜溜。
狄[dí]字在结尾的词语
- 厍狄[shè dí]
复姓。北周有厍狄昌。见《周书.厍狄昌传》。
- 夷狄[yí dí]
1.古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常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2.指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3.视为夷狄。
- 北狄[běi dí]
原指古代的狄族。因其主要居住于北方,故称。后用为对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唯北狄(此指北魏)野心,掘(同“倔”)强(jiàng)沙塞之间。—— 南朝齐. 丘迟《与陈伯之书》
- 六狄[liù dí]
指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狄的六部落。《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北方曰貉狄。”后以泛称北方各民族。
- 金狄[jīn dí]
1.金人。铜铸的人像。 2.借指佛或佛教。 3.指南宋时北方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
- 蛮夷戎狄[mán yí róng dí]
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 介狄[jiè dí]
犹言元凶。《诗.大雅.瞻卬》:“舍尔介狄,维予胥忌。”马瑞辰通释:“《说文》‘狄之为言淫辟也。’《广雅.释言》‘狄,辟也。’古或通以为淫辟之称。介狄谓大狄,犹云元恶也。”一说为披甲的北狄。
- 遐狄[xiá dí]
1.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 2.长狄。本谓狄族的一支,其人身材高大。后世遂塑像以镇殿堂。
- 褕狄[yú dí]
见“褕翟”。
- 赤狄[chì dí]
1.亦作“赤翟”。 2.春秋时狄人的一支。大体分布于今山西长治一带,与晋人相杂居。或说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
- 班狄[bān dí]
公输班和墨翟的并称。狄,通“翟”。
- 摇狄[yáo dí]
见“摇翟”。
- 有狄[yǒu dí]
即有易。有﹐词头。
- 库狄[kù dí]
复姓。北齐有库狄伏连。见《隋书.天文志下》。参阅宋王观国《学林》卷七。
- 屈狄[qū dí]
古代王后以及有封号的贵族妇女所穿的一种命服。历代有差。屈,通“阙”。
- 夏狄[xià dí]
见“夏翟”。
- 揄狄[yú dí]
1.亦作“揄翟”。 采画雉形为饰之服。古代王后从王祭先公之服。
- 旄狄[máo dí]
即旄羽。
- 蛮狄[mán dí]
旧时对南方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 阙狄[quē dí]
1.亦作“阙翟”。 2.古代王后的祭服。
- 八狄[bā dí]
古代对北方部族的泛称。
- 长狄[cháng dí]
1.亦作“长翟”。 2.春秋时狄族的一支﹐传说其人身材较高﹐故称。 3.借指外国侵略者。
- 攘狄[rǎng dí]
抗击异族入侵。
- 康狄[kāng dí]
杜康和仪狄的并称。二人皆传说中古之善酿酒者。
- 白狄[bái dí]
1.亦作“白翟”。 2.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