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
棋相关字典
棋[qí]字在开头的词语
- 棋仙[qí xiān]
指棋艺高超﹑以弈棋为乐的人。
- 棋置[qí zhì]
1.亦作“棊置”。 2.犹棋布。
- 棋路[qí lù]
谓下棋的套路和风格。 下棋的套路和风格棋路高明
- 棋图[qí tú]
围棋棋谱。《新唐书.艺文志》有《竹苑仙棋图》一卷﹑《韦珽棋图》一卷。
- 棋力[qí lì]
弈棋的本领。
- 棋名[qí míng]
棋艺卓越的名声。
- 棋响[qí xiǎng]
弈棋中落子时发出的声响。
- 棋艺[qí yì]
下棋的技艺。如:棋艺过人。
- 棋子面[qí zǐ miàn]
即今之刀削面。
- 棋侣[qí lǚ]
棋友。
- 棋劫[qí jié]
1.亦作“棊劫”。 2.围棋的劫争。亦用以喻争战。
- 棋枰[qí píng]
1.亦作“棊枰”。 2.棋盘,棋局。
- 棋工[qí gōng]
棋手。
- 棋格[qí gé]
犹棋品。
- 棋布[qí bù]
繁密如棋子似地分布。 繁密如棋子似地分布星罗棋布
- 棋跱[qí zhì]
亦作“棊跱”。同“棋峙”。
- 棋流[qí liú]
犹棋友。唐元稹有《酬段丞与诸棋流会宿弊居见赠二十四韵》。
- 棋法[qí fǎ]
1.亦作“棊法”。 2.弈棋之法。亦指布局﹑应变与制胜的棋艺。
- 棋院[qí yuàn]
1.弈棋的院落。 2.弈棋的专门机构。
- 棋友[qí yǒu]
经常在一起下棋的朋友。 经常在一起下棋的朋友
- 棋楠香[qí nán xiāng]
即沉香。
- 棋罫[qí guà]
棋盘上的方格。
- 棋术[qí shù]
弈棋的本领。
- 棋声[qí shēng]
1.弈棋中落子发出的声音。唐司空图遗句:“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 2.棋艺卓越的名声。
- 棋经[qí jīng]
关于棋术的专书。亦指棋术。敦煌写本中有《棋经》一卷(S5574号),存169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棋经》七篇,第二部分是梁武帝的《棋评要略》。宋张靖着有《棋经十三篇》。
- 棋局[qí jú]
1.亦作“棊局”。 2.棋盘。古代多指围棋棋盘。 3.指弈棋。 4.指在棋盘上布子的形势。 5.比喻世局。
- 棋迷[qí mí]
嗜好下棋或看人下棋入迷的人。 嗜好下棋或看人下棋入迷的人
- 棋战[qí zhàn]
下棋。
- 棋肆[qí sì]
教授弈棋的馆舍。
- 棋炒[qí chǎo]
1.亦作“棊炒”。 2.面粉制的一种食品。
- 棋子[qí zǐ]
1.亦作“棊子”。 2.用木头或其他材料制成的下棋用的小块。通常用颜色分为数目相等的两部分或几部分,下棋的人各使用一部分。 3.状如棋子的食品。
- 棋筒[qí tǒng]
盛棋子的筒。
- 棋雠[qí chóu]
下棋的对手。
- 棋博[qí bó]
1.亦作“棊博”。 2.犹博弈。棋,围棋;博,六博。
- 棋槊[qí shuò]
1.亦作“棊槊”。 2.即握槊。古代博戏。相传南北朝时传入,后演变为双陆。
- 棋陆[qí lù]
棋与双陆。皆娱乐角胜负的用具。
- 棋客[qí kè]
善弈棋的人。
- 棋家[qí jiā]
1.亦作“棊家”。 2.善弈棋者。
- 棋童[qí tóng]
侍棋的女僮仆。
- 棋阵[qí zhèn]
棋盘上弈成的阵势。
- 棋盘[qí pán]
画有格子等标记,供下棋时摆棋子用的盘,多用木板或纸等制成。
- 棋眼[qí yǎn]
1.亦作“棊眼”。 2.围棋一方子中所留的空格,为对方不能下子处。
棋[qí]字在结尾的词语
- 斗棋[dòu qí]
见“斗棋”。
- 弈棋[yì qí]
1.亦作“弈棊”。亦作“弈碁”。 2.下棋。 下棋
- 跳棋[tiào qí]
棋类游艺的一种。棋盘是六角的星形,上面画着许多三角形的格子。可供多人对局,游艺各方的棋子各占满一个犄角,根据规则,或移动,或跳越,先把自己的棋子全部走到对面的那个犄角的为胜。
- 国棋[guó qí]
谓一国棋艺最高的人。
- 和棋[hé qí]
下棋不分胜负的终局。 双方不分胜负
- 国际象棋[guó jì xiàng qí]
棋类运行的一种,黑白棋子各十六个,分成六种,一王、一后、两象、两车、两马、八兵。棋盘为正方形,由六十四个黑白小方格相间排列而成。两人对下,按规则移动棋子,将(jiāng)死对方的王为胜。
- 覆棋[fù qí]
1.指棋下过后﹐重新按原来下的顺序逐步演布﹐以验得失。 2.泛称下棋。
- 黑白棋[hēi bái qí]
指围棋。因其分黑子白子,故称。
- 五子棋[wǔ zǐ qí]
棋类游戏。棋具同围棋。两人对局,轮流下子,先将五个棋子连成一条直线者为胜。
- 摆棋[bǎi qí]
方言。下棋。
- 绝棋[jué qí]
无法挽回败局的棋。 无法挽回败局的棋
- 盲棋[máng qí]
1.喻指围棋对局时随手应的子。 2.指眼睛不看棋盘而下的象棋。下这种棋的人用话说出每一步棋的下法。
- 象棋[xiàng qí]
中国传统棋种。定型于北宋末年。两人对局,按照规定地位,在棋盘上各放棋子十六个,其中帅(将)一子,仕(士)、相(象)、车、马、炮各二子,兵(卒)各五子。棋盘由九条直线和十条横线组成,中间划定河界。对局时,由执红棋者先走,双方交替走子,以把对方帅(将)杀死或对方认输为胜,不分胜负为和。 棋类运动的一种,双方各有棋子十六个,一将(帅)、两士(仕)、两象(相)、两车、两马、两炮、五卒(兵),按规则移动棋子,将死对方的将(帅)为胜
- 弹棋[tán qí]
古代棋类游戏。源于汉代。相传汉武帝好蹴鞠,群臣谏劝,东方朔以弹棋进之,武帝便舍蹴鞠而尚弹棋;另一说西汉成帝时刘向仿蹴鞠形制而作。初用十二枚棋,每方六枚。两人对局时轮流以石箭弹对方棋子。魏时改用十六枚棋,唐代又增为二十四枚棋。宋代以后,因象棋盛行而渐趋衰落。
- 行棋[xíng qí]
下棋。
- 楸棋[qiū qí]
指围棋。
- 谢傅棋[xiè fù qí]
同“谢安棋”。
- 对棋[duì qí]
相对下棋。
- 博棋[bó qí]
指围棋子。
- 骁棋[xiāo qí]
古代一种博戏。
- 柯烂棋[kē làn qí]
指仙人所下的棋。典出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烂尽。既归,无复时人。”后亦泛指下棋。
- 军棋[jūn qí]
棋类游艺的一种。有陆军棋和陆海空军棋,棋子按照军职和军械定名。两人对下,另一人作裁判 。双方按照规则走棋,最后以夺得对方军旗者为胜。
- 死棋[sǐ qí]
棋局中救不活的棋子。常比喻必败的局面。
- 儒棋[rú qí]
古代棋类之一,行于北魏。
- 奕棋[yì qí]
1.亦作“奕棊”。亦作“奕碁”。 2.下棋。古代多指下围棋。
- 回棋[huí qí]
悔棋。
- 屎棋[shǐ qí]
低劣的棋艺。亦指棋艺低劣者。
- 数棋[shù qí]
弈棋。
- 槊棋[shuò qí]
古代的一种博戏。
- 大象棋[dà xiàng qí]
一种巨大的木制象棋模型。进行棋赛时﹐将大象棋盘悬挂于壁﹐通过移动和悬挂棋子﹐反映双方走子的情况﹐供观众观看。常用于表演赛。
- 飞棋[fēi qí]
不拘常规的出奇的棋艺。
- 赌棋[dǔ qí]
比赛棋艺。
- 臭棋[chòu qí]
不高明的棋术和着数。如:臭棋篓子。 不高明的棋术和着数臭棋篓子
- 中国象棋[zhōng guó xiàng qí]
中国传统棋种。由古代博戏发展而成。《楚辞.招魂》即有“象棊”一语。唐宝应年间(762--763)出现的宝应象棋,与现行的体制已经接近,至南宋便完全相同。宋刘克庄有《象弈一首呈叶潜仲》诗,叙述象棋各子的弈法特点和战略战术。明清两代名家辈出,有大量棋谱刊印。解放后,列为我国体育运动比赛项目。
棋[qí]字的成语
- 举棋若定[jǔ qí ruò dìng]
下棋子好像有预断。比喻行事沉着果断。
- 棋布错峙[qí bù cuò zhì]
指如对弈双方所着棋子般交错对峙。
- 长安棋局[cháng ān qí jú]
比喻动荡不定的政局。
- 举棋不定[jǔ qí bù dìng]
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手举棋子,断定不了往哪儿走。比喻遇事无主见,决断能力差
- 引绳棋布[yǐn shéng qí bù]
形容纵横整齐。
- 棋逢对手[qí féng duì shǒu]
比喻争斗的双方本领不相上下。
- 累棋之危[lěi qí zhī wēi]
堆迭的棋子,高则易倒。比喻形势危险。
- 星列棋布[xīng liè qí bù]
列:罗列;布:分布。象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
- 一盘棋[yī pán qí]
一个回合的对弈。整个棋盘的势态,比喻各局部之间互相协调,服从全局。
- 棋高一着[qí gāo yī zhāo]
一着: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棋艺高人一步。也比喻技高一等。
- 棋输先著[qí shū xiān zhuó]
指因被对方占了先手而输了棋。比喻功力稍逊于对方。
- 星罗棋布[xīng luó qí bù]
罗:罗列;布:分布。象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 像群星罗列,像棋子分布。形容数量多而广 群圉牧监,星罗棋布。——明. 陈琏《皆山轩赋》
- 琴棋书画[qín qí shū huà]
弹琴、弈棋、写字、绘画。常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
棋[qí]字在中间的词语
- 打棋谱[dǎ qí pǔ]
谓按照棋谱把棋子顺次摆出来,从中揣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