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
杖相关字典
杖[zhàng]字在开头的词语
- 杖限文书[zhàng xiàn wén shū]
- 旧时官府要下属限期完成某事﹑逾期则予以杖罚的公文。
- 杖棒[zhàng bàng]
- 棍棒。
- 杖乡[zhàng xiāng]
- 1.《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谓六十岁可拄杖行于乡里。南朝梁沈约《让仆射表》:“养老杖乡,抑推前典。”后作为六十岁的代称。 2.代指六旬老人。
- 杖式[zhàng shì]
- 古代刑杖的规格﹑样式。
- 杖制[zhàng zhì]
- 对刑杖大小﹑长短的规定。历代形制不一。《隋书.刑法志》:“杖皆用生荆,长六尺……大杖,大头围一寸三分,小头围八分半。”《宋史.刑法志一》:“常行官杖如周显德五年制,长三尺五寸,大头阔不过二寸,厚及小头径不得过九分。”
- 杖策[zhàng cè]
- 1.亦作“杖筴”。 2.拄杖。 3.执马鞭。谓策马而行。 4.谓追随;顺从。
- 杖拏[zhàng ná]
- 1.持桨。 2.借指渔父。
- 杖洋[zhàng yáng]
- 旧时对英国铸造的一种银元的俗称。匝面图案为一手持三叉戟的不列颠女神像,并用汉英和马来文标明“一圆”字样。1895年起在孟买﹑加尔各答等地铸造,大小轻重仿墨西哥鹰洋。由上海﹑香港﹑新加坡﹑槟榔屿等地的英国银行发行。
- 杖限[zhàng xiàn]
- 1.谓刑法规定的杖击数目。 2.即杖限文书。
- 杖头[zhàng tóu]
- 1.手杖的顶端。 2.“杖头钱”的省称。指买酒钱。 3.泛指少量的钱。
- 杖贤[zhàng xián]
- 依靠贤德的人。
- 杖格[zhàng gé]
- 杖刑与格刑。泛指刑具。
- 杖威[zhàng wēi]
- 谓凭恃威权。
- 杖臿[zhàng chā]
- 执锹。谓掘土劳作。
- 杖毙[zhàng bì]
- 以杖刑毙命。
- 杖斧之臣[zhàng fǔ zhī chén]
- 指掌握兵权的武臣。
- 杖期[zhàng qī]
- 古代服丧的礼制。杖:居丧时拿的棒;期:指一年。用杖服丧的称“杖期”,不用杖服丧的称“不杖期”。
- 杖鼓曲[zhàng gǔ qǔ]
- 古乐曲名。用杖鼓伴奏的乐曲。
- 杖杀[zhàng shā]
- 用杖打死。
- 杖者[zhàng zhě]
- 指老年人。
- 杖子头[zhàng zǐ tóu]
- 头领。
- 杖锡[zhàng xī]
- 拄着锡杖。谓僧人出行。锡,锡杖,云游僧所持法器。
- 杖头资[zhàng tóu zī]
- 指酒钱。
- 杖绖[zhàng dié]
- 1.孝杖与丧服。 2.指孝服。
- 杖马棰[zhàng mǎ chuí]
- 执马鞭。
- 杖筴[zhàng cè]
- 见“杖策”。
- 杖藜[zhàng lí]
- 1.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 2.藜杖;拐杖。
- 杖记[zhàng jì]
- 古代武官在所持梃上记载所掌兵员的数字,称为杖记。
- 杖子[zhàng zi]
- 1.棍棒。多指仪杖或刑杖。 2.板壁。
- 杖遣[zhàng qiǎn]
- 谓施以杖刑后发配。
- 杖履[zhàng lǚ]
- 1.老者所用的手杖和鞋子。 2.对老者﹑尊者的敬称。 3.谓拄杖漫步。
- 杖杜宰相[zhàng dù zǎi xiàng]
- 《旧唐书.李林甫传》:“林甫典选部时,选人严迥判语有用‘杕杜’二字者,林甫不识‘杕’字,谓吏部侍郎韦陟曰:此云‘杖杜’何也?陟俯首不敢言。”后人遂称李林甫为“杖杜宰相”,讥其才疏学浅。
- 杖楚[zhàng chǔ]
- 谓以棍棒拷打。楚,荆条做成的棒。
- 杖舄[zhàng xì]
- 1.拐杖与鞋子。 2.谓拄杖行走。
- 杖竹[zhàng zhú]
- 拄着竹杖。
- 杖屦[zhàng jù]
- 1.手杖与鞋子。古礼,五十岁老人可扶杖;又古人入室鞋必脱于户外,为尊敬长辈,长者可先入室,后脱鞋。 2.对老者﹑尊者的敬称。 3.拄杖漫步。
- 杖疮[zhàng chuāng]
- 受杖刑后的创伤。
- 杖节[zhàng jié]
- 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旄节以为凭信。《汉书.叙传下》:“博望杖节,收功大夏。”又《王莽传上》:“以太保甄邯为大将军,受钺高庙,领天下兵,左杖节,右把钺,屯城外。”后多以谓执掌兵权或镇守一方。
- 杖机[zhàng jī]
- 见“杖几”。
- 杖斧[zhàng fǔ]
- 谓持斧以为威权。
- 杖棰[zhàng chuí]
- 1.指杖刑用的棍棒。 2.指杖刑。
- 杖脊[zhàng jǐ]
- 以杖挞脊背。杖刑中最重的一种。
- 杖刑[zhàng xíng]
- 古代刑罚之一。用荆条或大竹板拷打犯人。杖作为刑种始自东汉。南朝梁武帝定鞭杖之制,杖以荆条制成,分大杖﹑法杖﹑小杖三等。北齐北周,将杖刑列为五刑之一。其后相沿直至清末。参见“五刑”。
- 杖革[zhàng gé]
- 处以杖刑并革职。
- 杖力[zhàng lì]
- 依靠武力。
- 杖林[zhàng lín]
- 梵语“泄瑟知林”的义译。据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佛陀伐那山及杖林》载:“﹝泄瑟知林﹞林竹修劲,被山弥谷。其先有婆罗门,闻释迦佛身长丈六,常怀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于杖端出过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穷实。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后即成林,称“泄瑟知林”,即杖林。
杖[zhàng]字在结尾的词语
- 旗杖[qí zhàng]
- 见“旗仗”。
- 仙人杖[xiān rén zhàng]
- 1.菜名。可入药。又名仙人杖草。 2.枸杞的别名。为常用中药。 3.中药名。一种枯笋。 4.仙人掌的一种。多年生植物。全身长有细毛刺,茎成圆形,长一米左右,形状象拐杖。五六月间,开黄色花朵于杖的顶端。供观赏。参见“仙人掌”。
- 桃枝杖[táo zhī zhàng]
- 桃枝竹制成的拐杖。为杖中佳品。
- 过头拄杖[guò tóu zhǔ zhàng]
- 见“过头杖”。
- 器杖[qì zhàng]
- 见“器仗”。
- 繦杖[qiǎng zhàng]
- 襁褓和藜杖。繦,通“襁”。汉 扬雄《太玄·勤》:“吾其泣呱呱,未得繦杖。”范望 注:“幼者宜繦,老者宜杖,勤苦之家,故未得也。”
- 夜明杖[yè míng zhàng]
- 传说中夜间发光的拐杖。
- 函杖[hán zhàng]
- 见“函丈”。
- 朽杖[xiǔ zhàng]
- 破旧兵器。
- 筇竹杖[qióng zhú zhàng]
- 用筇竹所制的手杖。
- 鹤杖[hè zhàng]
- 老年人所用的手杖。
- 担杖[dān zhàng]
- 1.亦作“担仗”。 2.担子。指行李﹑货物等。 3.扁担。
- 延年杖[yán nián zhàng]
- 古代帝王赐给老臣的手杖,以示优遇。
- 镫杖[dèng zhàng]
- 1.亦作“镫仗”。 2.即镫棒。
- 王杖[wáng zhàng]
- 帝王赐老者之杖。《周礼·秋官·伊耆氏》“军旅授有爵者杖,共王之齿杖”汉 郑玄 注:“王之所以赐老者之杖。郑司农 云:‘谓年七十当以王命受杖者,今时亦命之为王杖。’”汉 王充《论衡·谢短》:“七十赐王杖,何起?”
- 赐杖[cì zhàng]
- 1.古代帝王对有功年老的大臣赐予手杖,以为荣宠。又对高年赐予王杖,为养老之礼。始行于汉,后世不废。 2.皇帝或尊长对臣下施以杖刑。
- 病杖[bìng zhàng]
- 因受棍棒捶挞致伤。
- 邛竹杖[qióng zhú zhàng]
- 邛竹制成的手杖。简称“邛杖”。
- 剔牙杖[tī yá zhàng]
- 剔除牙垢的细棍。
- 大杖[dà zhàng]
- 1.大棍棒。 2.古代刑具之一。
- 苴杖[jū zhàng]
- 1.古代居父丧时孝子所用的竹杖。 2.指父丧。
- 棁杖[zhuō zhàng]
- 木杖。
- 兵杖[bīng zhàng]
- 1.亦作“兵仗”。 2.兵器。 3.特指棍棒一类兵器。 4.借指执兵杖的人。
- 拐杖[guǎi zhàng]
- 拐棍。 走路时支撑用的手杖
- 等杖[děng zhàng]
- 即等长杖。
- 代杖[dài zhàng]
- 指为获取报酬而代犯人受杖责。
- 杵杖[chǔ zhàng]
- 1.临时用来拄着地面支撑轿子的木棍。2. ∶旧式手杖(多为老年人用)。
- 黎杖[lí zhàng]
- 用藜的老茎制成的手杖。黎,通“藜”。
- 化杖[huà zhàng]
- 1.亦作“化仗”。指古代神话中夸父逐日,其杖化为邓林的故事。 2.后汉费长房遇一仙翁,欲求道。“翁乃断一青竹,度与长房身齐,使悬之舍后。”家人见之,以为长房缢死。“大小惊号,遂殡葬之。”于是长房乃随仙翁入山修道。辞归时,仙翁赠一竹杖。“长房乘杖,须臾来归……家人谓其久死,不信之。长房曰:‘往日所葬,但竹杖耳。’乃发冢剖棺,杖犹存焉。”见《后汉书.方术传.费长房》。后用长房化杖入葬以求仙的故事喻指死亡。
- 桐杖[tóng zhàng]
- 1.古时为母送丧时拄的孝杖。 2.桐木作的手杖。
- 青筇杖[qīng qióng zhàng]
- 筇竹制成的手杖。筇竹﹐出四川邛崃山﹐可为手杖。
- 合欢杖[hé huān zhàng]
- 五代时刘铢所置酷刑。用刑时两杖同时击打,称合欢杖。
- 球杖[qiú zhàng]
- 1.亦作“球仗”。 2.古时击球用具。 3.宋时以击球之杖涂饰金银﹐作为仪仗﹐用于导引。
- 定光佛杖[dìng guāng fó zhàng]
- 即佛面竹。
- 齿杖[chǐ zhàng]
- 古代帝王授给老年人的手杖。
- 爪杖[zhǎo zhàng]
- 一种生活用品。形如手而弯其指﹐有长柄﹐背痒时用以抓爬。亦名如意。
- 衰杖[shuāi zhàng]
- 居丧用的麻绖与哭丧棒。
- 脊杖[jǐ zhàng]
- 古时一种施于背部的杖刑。
- 鞭杖[biān zhàng]
- 1.亦作“鞕杖”。 2.古代刑罚之一。以鞭﹑杖责罚人。
- 满杖[mǎn zhàng]
- 清代刑法名。杖刑打一百下。
- 面杖[miàn zhàng]
- 擀面杖。制作面食时用的木棍儿。
- 酸杖[suān zhàng]
- 虎杖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虎杖》。
- 铁杖[tiě zhàng]
- 1.古兵器名。铁制的棍棒。 2.铁手杖。
- 委杖[wěi zhàng]
- 见“委仗”。
- 骆驼杖[luò tuó zhàng]
- 一种仪仗。
- 擀面杖[gǎn miàn zhàng]
- 擀面用的木棍儿。 一种两端装有手柄或圆头(木制或塑料制)的圆柱体、用于擀、辗面团的木棒
- 笞杖[chī zhàng]
- 指古代的笞刑与杖刑。
- 周杖[zhōu zhàng]
- 谓居丧一年。杖,指居丧时所用的竹杖。
- 过头杖[guò tóu zhàng]
- 长度超过人体头部之杖。
- 魔杖[mó zhàng]
- 1.魔鬼的棍棒。喻指邪恶势力。 2.魔术师表演魔术时所用的棍子。 魔术师用的棒杖
- 廷杖[tíng zhàng]
- 明代皇帝惩处官员的一种酷刑。杖责朝臣于殿阶下,至有当廷被杖死者。 帝王在朝廷上杖责臣子
- 盐杖[yán zhàng]
- 1.打鼓的一种谱子。 2.植物名。
- 银杖[yín zhàng]
- 锡杖的美称。
- 蛇杖[shé zhàng]
- 手杖;拐杖。
- 仰杖[yǎng zhàng]
- 见“仰仗”。
- 依杖[yī zhàng]
- 见“依仗”。
- 藜杖[lí zhàng]
- 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质轻而坚实。
- 盲杖[máng zhàng]
- 盲人探路用的竿儿。
- 门杖[mén zhàng]
- 封建社会刑罚之一。 在宫殿门前杖打大臣。
- 挺杖[tǐng zhàng]
- 方言。棍棒。
- 九节杖[jiǔ jié zhàng]
- 1.传说仙人所用的手杖。
- 擀杖[gǎn zhàng]
- 即擀面棒。
- 讯杖[xùn zhàng]
- 1.古代刑具。拷问囚犯的棍棒。 2.指夹棍。
- 棰杖[chuí zhàng]
- 犹棍棒。
- 醒心杖[xǐng xīn zhàng]
- 中药远志的别名。见宋陶谷《清异录.药谱》。
- 殴杖[ōu zhàng]
- 以杖殴打。
- 桑节杖[sāng jié zhàng]
- 带节的桑木手杖。
- 玉杖[yù zhàng]
- 1.饰有玉鸠的拐杖,汉时天子始以赐老人。 2.泛指以玉为饰的美杖。
- 龙头拐杖[lóng tóu guǎi zhàng]
- 即龙头杖。
- 香杖[xiāng zhàng]
- 指禅杖。
- 问事杖[wèn shì zhàng]
- 刑杖。
- 黄荆杖[huáng jīng zhàng]
- 用黄荆木条制的刑杖。
- 乌杖[wū zhàng]
- 上作乌头形,下有平底金属套的扶杖。
- 权杖[quán zhàng]
- 1.一种木杖或金属杖,常由执权杖者、执礼杖者或司法行政执行官持着,走在高官职者之前;标志主教等职权。2.借指权威或职位。
- 等长杖[děng cháng zhàng]
- 宋代募兵﹐按身高分等第﹐后以不同长度的木杖为度量标准﹐称为“等长杖”。又称等杖。
- 卭杖[qióng zhàng]
- 筇竹制的手杖。
- 倒杖[dǎo zhàng]
- 见“倒杖策”。
- 袍杖[páo zhàng]
- 战袍和兵器。
- 柺杖[guǎi zhàng]
- 即拐杖。
- 方竹杖[fāng zhú zhàng]
- 方竹制作的手杖。
- 木瓜杖[mù guā zhàng]
- 用木瓜枝干做的拄杖。
- 引杖[yǐn zhàng]
- 持杖。
- 瑶杖[yáo zhàng]
- 玉杖。
- 月杖[yuè zhàng]
- 1.亦作“月仗”。 2.中国古代马球运动中的击球用具。球棍长数尺﹐头端形如偃月﹐故名。也称球杖﹑鞠杖。
- 龙头杖[lóng tóu zhàng]
- 饰有龙头的拐杖。
- 明杖[míng zhàng]
- 1.盲人用以探路的手杖。 2.比喻主要帮手。
- 策杖[cè zhàng]
- 拄杖:策杖而归|策杖入幽户。
- 行杖[xíng zhàng]
- 谓用杖责打。
- 野杖[yě zhàng]
- 谓持杖野游。
- 苇杖[wěi zhàng]
- 以蒲苇为杖,聊以示辱。谓刑罚宽仁。
- 刀杖[dāo zhàng]
- 见“刀仗”。
- 随年杖[suí nián zhàng]
- 五代的滥刑之一。杖击数与受刑人年龄相同。
- 刑杖[xíng zhàng]
- 刑具,行刑用的棍棒。
- 斑杖[bān zhàng]
- 1.藕的别名。 2.虎杖的别名,茎上有红色或紫红色斑点。 3.斑竹所制的手杖。
- 环杖[huán zhàng]
- 犹藜杖。 隐士所持的手杖,杖柄环曲,故名。
- 折杖[shé zhàng]
- 刑法名。宋初定折杖制,规定各等流刑﹑徒刑﹑杖刑﹑笞刑责杖数,以及杖﹑笞的尺寸。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律令刑罚.折杖》﹑《宋史.刑法志一》。
- 机杖[jī zhàng]
- 几案与手杖。老年人平时以几靠身,以杖扶持,故喻年迈。机,通“几”。
- 緑玉杖[lǜ yù zhàng]
- 传说中仙人所用的手杖。
- 枷杖[jiā zhàng]
- 谓上枷并受杖刑。
- 执杖[zhí zhàng]
- 旧时父母之丧,举行葬仪时手持丧棒,谓之“执杖”。
- 拄杖[zhǔ zhàng]
- 1.执持。 2.支撑着拐杖。 3.手杖,拐杖。
- 锡杖[xī zhàng]
- 僧人所持的禅杖。其制﹕杖头有一铁卷﹐中段用木﹐下安铁纂﹐振时作声。梵名隙弃罗(Khakkhara)﹐取锡锡作声为义。 佛家语。僧人所持的手杖。杖头有锡环,振时作锡锡声。也称“禅杖”、“声杖”、“鸣杖”芒鞋腾雾出,锡杖拨云归。——《梼杌闲评——明珠缘》
- 龙杖[lóng zhàng]
- 1.亦作“龙仗”。 2.典出《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长房辞归,翁与一竹杖,曰:‘骑此任所之,则自至矣。既至,可以杖投葛陂中也。’又为作一符,曰:‘以此主地上鬼神。’长房乘杖,须臾来归,自谓去家适经旬日,而已十余年矣。即以杖投陂,顾视则龙也。”后因以“龙杖”美称竹杖。
- 臀杖[tún zhàng]
- 刑罚名。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等抽击人的臀部。
- 束杖[shù zhàng]
- 1.捆起来的刑具。 2.收起刑具。参见“束杖理民”。
- 颤杖[chàn zhàng]
- 小鼓槌。
- 几杖[jī zhàng]
- 坐几和手杖﹑皆老者所用,古常用为敬老者之物,亦用以借指老人。
- 训杖[xùn zhàng]
- 以示惩戒的杖责。
- 箠杖[chuí zhàng]
- 1.棍棒。 汉 王充《论衡·订鬼》:“病者因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
- 玉鸠杖[yù jiū zhàng]
- 以玉鸠为饰的手杖。据《后汉书.礼仪志》载:年七十者授玉杖。杖端以鸠为饰。鸠为不噎之鸟,欲老人不噎也。
杖[zhàng]字的成语
- 凭几据杖[píng jī jù zhàng]
- 形容傲慢不以礼待客。
- 杖钺一方[zhàng yuè yī fāng]
- 钺:古兵器。在一方手持大钺。比喻掌握兵权或驻扎一方。
- 掷杖成龙[zhì zhàng chéng lóng]
- 后以之为典,借指还乡。
- 竹杖芒鞵[zhú zhàng máng xié]
- 鞵:鞋。穿着草鞋,拿着竹杖。
- 竹杖化龙[zhú zhàng huà lóng]
- 借指得道成仙。
- 笞杖徒流[chī zhàng tú liú]
- 笞:鞭打;杖:棒打;徒:徒刑;流:流放。指古代的四种刑罚。
- 杖履相从[zhàng lǚ xiāng cóng]
- 指追随左右。
- 杖履纵横[zhàng lǚ zòng héng]
- 形容游人来往不绝。
- 杖莫如信[zhàng mò rú xìn]
- 杖:通“仗”,凭借。可仗恃的莫过于守信用。
- 杖化龙[zhàng huà lóng]
- 竹杖化作一条龙。比喻得道成仙。
- 明火执杖[míng huǒ zhí zhàng]
- 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原指公开抢劫。后比喻公开地、毫不隐藏地干坏事。
- 竹杖成龙[zhú zhàng chéng lóng]
- 竹杖化作一条龙。比喻得道成仙。
- 盲者失杖[máng zhě shī zhàng]
- 杖:手杖,拐杖。瞎子失去了拐杖。比喻失去依靠。
- 杖头木偶[zhàng tóu mù ǒu]
- 以木棍举托操纵木偶、做出各种造型动作的一种木偶戏。比喻受人操纵的人。 以木棍举托操纵木偶、做出各种造型动作的一种木偶戏
- 伯俞泣杖[bó yú qì zhàng]
- 指孝顺父母。
- 拿刀动杖[ná dāo dòng zhàng]
- 挥舞刀枪棍棒。泛指动武。
- 芒鞋竹杖[máng xié zhú zhàng]
- 芒鞋:草鞋;竹杖:用竹子做的手杖。这些都是古人外出漫游地常备用具。也指到处漫游。
- 杖策窥园[zhàng cè kuī yuán]
- 杖策:拄杖。扶着拐杖,也要去园中看看。指不读死书,而是要观察、了解社会。
- 束杖理民[shù zhàng lǐ mín]
- 指治理百姓不滥用刑罚。形容为官宽仁爱民。束杖,收起刑具。
- 大杖则走[dà zhàng zé zǒu]
- 杖:木棍;走:逃跑。舜的父亲用大棍子打他时,他就逃走躲避,免陷父亲于不义。旧时宣扬的封建孝道。 传说舜父用大棒打舜,舜逃走躲避,免得父亲背上不义的名声,后比喻为了大义进行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