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药方剂>钩藤膏

钩藤膏

《闰氏小儿方论》:钩藤膏

药方名称钩藤膏

别名钓藤膏、钩藤

处方没药(研)4钱,好乳香(水中坐乳钵研细称)4钱,木香4钱,姜黄4钱,木鳖仁12个。

制法先将后3味为细末,次研入上2味,炼蜜和成剂收之。

功能主治小儿盘肠内钓,腹中极痛,干啼后偃。小儿服寒胃冷,肚腹(疒丂)痛,夜间啼哭,呕吐乳食,大便泻青,状若惊搐,时有冷汗。

用法用量钓藤膏(《幼幼新书》卷十引汉东王先生方)、钩藤汤(《嵩崖尊生》卷十五)。

摘录《闰氏小儿方论》

《痘疹传心录》卷十五:钩藤膏

药方名称钩藤膏

处方没药4钱,乳香4钱,木香4钱,僵蚕4钱。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豆大。

功能主治盘肠内钓。

用法用量钩藤汤化下。

摘录《痘疹传心录》卷十五

普济方》卷三六一:钩藤膏

药方名称钩藤膏

处方乳香(用灯心研末)1钱,五灵脂1钱,没药1钱,当归1钱,麝香1字。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豌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内钓夜啼,仰身叫哭,唇面青冷。

用法用量100日内儿每服1丸,煎钩藤汤化下,饥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六一

《幼科指掌》卷三:钩藤膏

药方名称钩藤膏

处方钩藤木香槟榔姜黄片子、五灵脂乳香没药、缩砂仁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小儿内钓腹痛,咬奶多啼,唇乌如囊,腰曲头垂,四肢、额上有汗,面白黄惨,眼内红筋,斑斑血丝,脚冷肚胀,哭声细小,关纹隐隐不明,眼慢流涎者。

用法用量每服3-5钱,钩藤汤送下。

摘录《幼科指掌》卷三

活幼心书》卷下:钩藤膏

药方名称钩藤膏

别名钩藤

处方钩藤(和钩)5钱,玄胡索5钱,当归(酒洗)5钱,粉草(炙)5钱,乳香5钱,肉桂(去粗皮)2钱,麝香1字。

制法前4味焙干,桂不过火,同为末。乳香箬叶裹,熨斗盛火熨透,候冷,入乳钵同麝香研细,后入前药末,再和匀,炼蜜为丸,如芡实大。

功能主治百日内婴孩唇面青冷,腹痛夜啼,及周岁以上者盘肠内钓,诸疝气疾。小儿阴囊肿。

用法用量钩藤丸(《幼科折衷》卷下)。

摘录活幼心书》卷下

症因脉治》卷三:钩藤膏

药方名称钩藤膏

处方钩藤当归川芎、生地、白芍药。

功能主治肝血少生风,皮肤干揭,遍身燥痒,手足难于举动,渐至肌肉黑瘦,筋脉挛缩。

摘录症因脉治》卷三

猜你喜欢

  • 丁香二陈汤

    药方名称丁香二陈汤处方陈皮2钱,茯苓1钱半,半夏1钱半,甘草5分,藿香5分,丁香4分。功能主治呃逆。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入姜汁3-5匙调服。摘录《医学入门》卷八

  • 加味火轮丸

    药方名称加味火轮丸处方肉豆蔻(面裹煨)半两,附子(炮,去皮脐)半两,干姜(泡,洗)半两,良姜(薄切,滴少油炒)半两,天雄(炮,去皮脐)半两,诃子(紧小者,湿纸裹煨,去核)半两,荜拨者半两。制法上为细末

  • 桑白皮散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九:桑白皮散药方名称桑白皮散处方桑白皮30克(锉)赤茯苓60克 汉防己15克木香15克紫苏子7.5克郁李仁30克(汤浸,去皮,微炒)木通22克(锉)大腹皮15克(锉)槟榔22克 青

  • 黄荆汤

    药方名称黄荆汤处方生地120克 炒黑荆芥9克功能主治养血止血。治吐血。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三

  • 金疮收口药

    药方名称金疮收口药处方小皂子树(独棍者,晒干不见火)、龙骨2钱(酒煅1次),血竭1钱,凤尾脱1钱,松香1钱,乳香1钱,没药1钱,葛苎1钱,马屁勃1个。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金刃伤。用法用量用撒疮口。摘

  • 地黄阿胶散

    药方名称地黄阿胶散处方地黄汁6合,牛皮胶1两(细研),生姜1块如大拇指(捶碎)。功能主治肺损,吐血不止。用法用量上先以2味子铜器中煎10数沸,次下牛皮胶,煎令消,滤去生姜,分作2服。或微利一行,不妨。

  • 家秘正气散

    药方名称家秘正气散处方藿香、厚朴、广皮、半夏、干葛、竹茹、麦芽、白茯苓。功能主治胃有痰涎,呕吐酸水。用法用量水煎服。胃火旺,加川连,冲芦根汁服;胃寒,加生姜;胃燥,加天花粉,冲竹沥、萝卜汁温服。摘录《

  • 阿胶粥

    《普济方》卷二五九:阿胶粥药方名称阿胶粥处方阿胶半两(炙黄为末),龙骨末1分,艾叶末1分。功能主治妊娠下血。用法用量上用糯米2合,入药以水煮作粥,空腹食之。摘录《普济方》卷二五九《圣济总录》卷一九○:

  • 椒附散

    《普济本事方》卷二:椒附散药方名称椒附散处方大附子18克(炮,去皮、脐,研细)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用法用量每次6克,加好川椒20粒,用白面填满,再用水300毫升,加生姜7片

  • 和中启关散

    药方名称和中启关散处方麦冬5钱,人参5分,甘草5分,柏子仁3钱,滑石(敲碎)1钱,黄连1钱,白芍5钱,桂枝3分,天花粉1钱5分。功能主治调其营卫。主五志厥阳之火太盛,不能营于阴,遏抑于心胞之内,心液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