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药材>黄荆叶

黄荆叶

《中药大辞典》:黄荆叶

药材名称黄荆叶

拼音Huánɡ Jīnɡ Yè

别名蚊枝叶(《生草药性备要》),白背叶(《岭南采药录》),姜荆叶(《湖南药物志》),埔姜叶(《广东中药》),姜子叶(《农村常用草药手册》)。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马鞭草科植物黄荆叶片。夏初未开花时采集净叶,堆叠踏实,使其发汗,倒出晒至半干,再堆叠踏实,待绿色变黑润,再晒至足干。

生境分部主产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干燥叶片皱缩,灰黑色或绿褐色,背面色较暗淡,被短毛;为掌状复叶,小叶5枚,间或3枚,长卵圆形至披针形,先端长尖,基部楔形;叶柄方形被毛。叶脆易碎,有香气。

化学成分含紫花牡荆素、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四羟基-甲氧基黄酮α-D-葡萄糖甙、5-羟基-3,6,7,3’,4’-五甲氧基黄酮、对羟基苯甲酸、5-羟基异苯二酸、3,4-二羟基苯甲酸等。还含牡荆定碱及维生素C等。

药理作用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有抗炎作用。

性味甘苦,平。

①《草木便方》:"寒。"

②《岭南采药录》:"甘苦,平。"

③《农村常用草药手册》:"苦,寒。"

功能主治解表清热,利湿解毒。治感冒,中暑,吐泻,痢疾,疟疾,黄疸,风湿,跌打肿痛,疮痈疥癣。

①《救生苦海》:"治九窍出血,捣汁,酒和,服二合。"

②《本草求原》:"洗癣疥恶毒。"

③《岭南采药录》:"治小儿五疳。煎汤浴身,散热,消疮肿痛。和米炒淬水饮之,止吐泻。"

④《广州植物志》:"治久痢,霍乱转筋,脚气肿满。"

⑤《贵州民间方药集》:"治痢疾,血淋;利水,治浮肿,黄疽。"

⑥《南宁市药物志》:"捣烂酒炒外敷,治跌打,风湿。"

⑦《农村常用草药手册》:"解表发汗,消暑止渴。"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者0.5~2两。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①治感冒:黄荆叶一两,路边荆一两,葱,姜各二钱。水煎服。(《农村常用草药手册》)

②治中暑呕吐、腹痛、腹泄:黄荆叶二两,红辣蓼二两,生半夏二两。焙干研细末,炼蜜为丸,黄豆大。日服二次,每次二钱。(《农村常用草药手册》)

③治痧气腹痛:新鲜黄荆枝头嫩叶、新鲜辣蓼枝头嫩叶各一两(切碎),吴茱萸三钱(研细)。同捣极烂,做成条状锭子,晒干。用时取药锭一钱,凉开水磨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④治疟疾:黄荆叶六两,煎水取浓汁一碗半服(发作前四小时服一半,二小时服一半。寒疟或体弱不适用)。(《广东中药》)

⑤治脚蛀(脚癣):黄荆叶,捣烂罨上。(《纲目拾遗》)

⑥治毒蛇咬伤,满身红肿发泡:黄荆嫩头,捣汁涂泡上,渣盫咬处。(《谈野翁试验方》)

⑦治外伤、犬及蜈蚣咬伤:黄荆叶二至四两,捣烂,擦、敷患处。(《农村常用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取鲜黄荆叶半斤洗净,加水800毫升,煎煮1.5小时后过滤,再浓缩志100~120毫升。成人每次30~40毫升,日服3次。治疗急性菌痢54例,均在服药后第二天全身症状减轻,大便次数减少,体温降至正常;腹痛、里急后重、脓血粘液便分别在2~7天内消失。平均5.1天治愈。治愈50天后随访18例,未见复发。对慢性细菌性痢疾或作为预防服药,也有一定效果。

②治疗急性肠炎

取鲜布荆黄荆)嫩叶5块煎服,每日1剂;或用布荆梗、叶1斤,煎成7500毫升,日服150毫升。治疗40余例,一般服药第2天即基本控制。夏季用开水冲泡代茶,有预防肠炎作用。

备注同属植物灰毛牡荆的叶在西藏地区与本品同等入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黄荆叶

药材名称黄荆叶

拼音Huánɡ Jīnɡ Yè

英文名Negundo Chastetree Leaf

别名蚊枝叶、白背叶、姜荆叶、埔姜叶、姜子叶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黄荆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tex negundo L.

采收和储藏:夏末开花时采叶,鲜用或堆叠踏实,使其发汗,倒出晒至半干,再堆叠踏实,等绿色变黑润,再晒至足干。

原形态黄荆,直立灌木,植株高1-3m。小枝四棱形,与叶及花序通常被灰白色短柔毛。叶柄长2-5.5cm;掌状复叶,小顺5,稀为3,小叶片长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基部楔形,全缘或有少数粗锯齿,先端渐尖,表面绿色,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中间小叶长4-13cm,宽1-4cm,两侧小叶渐小,若为5小叶时,中间3片小叶有柄,最外侧2枚无柄或近无柄,侧脉9-20对。聚伞花序排列成圆锥花序式顶生,长10-27cm;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外面被灰白色绒毛;花冠淡紫色,外有微柔毛,先端5裂,二唇形;雄蕊伸于花冠管外;子房近无毛。核果褐色,近球形,径约2mm,等于或稍短于宿萼。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以地南各地。

性状干燥叶片皱缩,灰黑色或绿褐色,背面色较暗淡,被短毛;为掌状复叶,小叶5枚,间或3枚,长卵圆形至披针形,先端长尖,基部楔形;叶柄方形被毛。叶脆易碎,有香气。同属植物灰毛牡荆Vitex canescens Kurz的叶在西藏地区与本品同等入药。

化学成分含紫花牡荆素(Castic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四羟基-甲氧基黄酮α-D-葡萄糖甙、5-羟基-3,6,7,3',4'-五甲氧基黄酮、对羟基苯甲酸、5-羟基异苯二酸、3,4-二羟基苯甲酸等。还含牧荆定碱(Nishindine)及维生素 C等。叶含多种化学成分。

1.挥发油:干叶含油约0.1%,油中含桉油精(cineole)3.2%及l-桧萜(l-sabinene)、莰烯、β-丁香烯及奥等。

2.黄酮类化合物:黄荆素(5,3′-dihydroxy-3,6,7,4′-tetramethoxyflavone,vitexicarpin,castic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艾黄素(5-hydroxy-3,6,7,3′,4′-pen-tamethoxyflavone,artemetin)、荭草素(orientin)、异荭草素(isoorientin)。

3.环烯醚萜甙类:桃叶珊瑚甙(aucubin)、淡紫花牡荆甙(agnuside)。

4.有机酸类:对羟基苯甲酸、5-羟基间苯二酸、3,4-二羟基苯甲酸、原儿茶酸、维生素C、5-氧-异酞酸(5-oxy-isophthalic acid)。

5.生物碱类:尼参定碱(nishindine)。此外,尚有β-谷甾醇、诺尼醇-葡萄糖(glucononitol)、胡萝卜烯(carotene)、三十一烷等。

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 黄荆叶对去肾上腺雄性大鼠的甲醛性足肿胀,有抗炎作用。黄荆叶提取物500μg/ml对48/80引起的大鼠巨噬细胞组胺释放抑制率为112%,110μg/ml的抑制率为105%,4μg/ml的抑制率为54%。 2.抗基因毒性作用 黄荆叶提取物儿科用糖浆和片剂,没有基因毒性作用,但是可抑制二甲基亚硝基胺(dimethylnitrosamiue)、甲基甲烷磺盐(methylmethane sulfonate)和四环素(tetracyclin)的基因毒性,表现为减少这三种毒素诱发的微核多染红细胞的生成。

性味味辛;苦;性凉

归经肺;肝;小肠经

功能主治解表散热;化湿和中;杀虫止痒。主感冒发热;伤暑叶泻;痧气腹痛;肠炎;痢疾;疟疾;湿疹;癣;疥;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绞汁涂。

复方①治感冒: 黄荆叶一两,路边荆一两,葱、姜各二钱。水煎服。 (《农村常用草药手册》)②治中暑呕吐、腹痛、腹泄: 黄荆叶二两,红辣蓼二两,生半夏二两。焙干研细末,炼蜜为丸,黄豆大。 日服二次,每次二钱。(《农村常用草药手册》)③治痧气腹痛: 新鲜黄荆枝头嫩叶、新鲜辣蓼枝头嫩叶各一两(切碎),吴茱萸三钱(研细)。 同捣极烂,做成条状锭子,晒干。用时取药锭一钱,凉开水磨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④治疟疾: 黄荆叶六两,煎水取浓汁一碗半服(发作前四小时服一半,二小时服一半。寒疟或体弱不适用)。 (《广东中药》)⑤治脚蛀(脚癣): 黄荆叶,捣烂罨上。(《纲目拾遗》)⑥治毒蛇咬伤,满身红肿发泡:黄荆嫩头,捣汁涂泡上,渣酓咬处。 (《谈野翁试验方》)⑦治外伤、犬及蜈蚣咬伤: 黄荆叶二至四两,捣烂,擦、敷患处。 (《农村常用草药手册》)

各家论述1.《救生苦海》:治九窍出血,捣汁,酒和,服二合。

2.《本草求原》:洗癣疥恶毒。

3.《岭南采药录》:治小儿五疳。煎汤浴身,散热,消疮肿痛。和米炒淬水饮之,止吐泻。

4.《广州植物志》:治久痢,霍乱转筋,脚气肿满。

5.《贵州民间方药集》:治痢疾,血淋;利水,治浮肿,黄疸。

6.《南宁市药物志》:捣烂酒炒外敷,治跌打,风湿。

7.《农村常用草药手册》:解表发汗,消暑止渴。

临床应用1.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 取鲜黄荆叶半斤洗净,加水80Oml,煎煮1.5小时后过滤,再浓缩至100-120ml。成人每次30-40ml,日服3次。治疗急件菌痢54例,均在服药后第二天全身症状减轻,大便次数减少,体温降至正常;腹痛、里急后重、脓血粘液便分别在2-7天内消失。平均5.1天治愈。治愈50天后随访18例,末见复发。对慢性细菌性痢疾或作为预防服药,也有一定效果。

2.治疗急性肠炎: 取鲜布荆(黄荆)嫩叶5块煎服,每日1剂;或用布荆梗、叶1斤,煎成7500ml,日服150ml。治疗40余例,一般服药第2天即基本控制。夏季用开水冲泡代茶,有预防肠炎作用。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豆腐渣果根

    药材名称豆腐渣果根拼音Dòu Fu Zhā Guǒ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山龙眼科植物深绿山龙眼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licia nilagirica Bedd.[H.errat-icaHoo

  • 仙半夏

    药材名称仙半夏拼音Xiān Bàn Xià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半夏浸渍甘草等药汁后的制成品。制法取生半夏100斤入缸内,加入清水浸漂3天,每天换水2次,滤去水,用明矾末25斤,加

  • 罗浮柿

    药材名称罗浮柿拼音Luó Fú Shì来源药材基源:为柿科植物罗浮柿的叶、茎皮。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pyros morrisiana Hance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原形态乔木

  • 安徽刺黄柏

    药材名称安徽刺黄柏拼音ān Huī Cì Huánɡ Bò英文名root of Anhwei Barberry别名黄柏、刺黄柏、三颗针出处出自《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

  • 胃友

    《中药大辞典》:胃友药材名称胃友拼音Wèi Yǒu别名叶上花、清香桂、万年青(《云南中草药》),土丹皮、大风消(江西《草药手册》),野樱桃(《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出处《云南中草药》来源为黄

  • 芸香草

    《中药大辞典》:芸香草药材名称芸香草拼音Yún Xiānɡ Cǎo别名诸葛草(《种子植物名称》),香茅筋骨草、小香茅草(《四川中药志》),茅草筋骨(《重庆草药》),香茅草、臭草、韭叶芸香草、

  • 九眼独活

    《全国中草药汇编》:九眼独活药材名称九眼独活来源五加科楤木属植物短序九眼独活Aralia henryi Harms和心叶九眼独活A. cordata Thunb.的根状茎。春秋采挖,除去地上茎及泥土,

  • 糕菜

    药材名称糕菜拼音Gāo Cài别名红蒿子来源药材基源:为仙菜科植物三叉仙菜及波登仙菜的藻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ramium kondoi Yendo;Ceramium boydenii Gepp

  • 普陀南星

    药材名称普陀南星拼音Pǔ Tuó Nán Xīnɡ来源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普陀南星的块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isaema ringens(Thunb.)Schott[Arum ringens

  • 铜绿

    《全国中草药汇编》:铜绿药材名称铜绿拼音Tónɡ Lǜ别名铜青来源为铜在空气中受潮后被氧化,表面所生的绿色碱式碳酸铜,或为糠青(即碱式碳酸铜)与熟石膏加水拌和压成扁块的加工品及天然的孔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