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药材>马醉木

马醉木

《全国中草药汇编》:马醉木

药材名称马醉木

别名梫木

来源杜鹃花科马醉木Pieris polita W. W. Smith et J. E. Jeff.,以叶入药。

生境分部浙江、安徽、福建、江西。

性味苦,凉。有剧毒。

功能主治主治疥疮。

用法用量叶适量,水煎洗敷患处。

注意不可内服。

备注本品为杀虫药,水煎取汁外用,可治牛马皮肤寄生虫及作农作物害虫驱除药。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马醉木

药材名称马醉木

拼音Mǎ Zuì Mù

来源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马醉木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eris japonica(Thunb.)D.Den ex G.Den[P.taiwanensis Hayata;P.Polita W.w.Smithet Jeffr.;Andromeda japenica Thunb.]

采收和储藏:春、夏、秋季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2-4m。树皮棕褐色,小枝开展,无毛;冬芽倒卵形,芽鳞3-8枚,呈覆瓦状排列。叶密集于枝顶;叶柄长3-8mm,腹面有深沟;叶片革质,椭圆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3-8cm,宽1-2cm,先端短渐尖,基部狭楔形,边缘2/3以上具细圆齿,稀近于全缘,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淡绿色,主脉在两面凸起,侧脉在表面下陷,背面不明显,小脉网状。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簇生于枝顶,长8-14cm,花序轴有柔毛;萼片三角状卵形,长约3.5mm;花冠白色,坛状,上部5浅裂,裂片近圆形;雄蕊10,花丝有长柔毛;子房1,近球形,花柱细长,柱头头状。蒴果近于扁球形,直径3-5mm,室背开裂,花萼与花柱宿存。花期4-5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1200m的山坡疏林下、林缘及溪谷旁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地。

化学成分叶含马醉木毒素(asebotoxin),马醉木素(ase betin),马醉木槲皮素(asebouercitrin),蒲公英赛醇(taraxerol) 等。

性味苦;性凉;大毒

功能主治杀虫。主疥疮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煎水洗,渣敷。

注意本品有大毒,不宜内服。《现代实用中药》:"专供外用,切勿内服。""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心不干

    《全国中草药汇编》:心不干药材名称心不干拼音Xīn Bù Gān别名岩花、大寒药、万年攀来源为百合科开口箭属植物粗丝开口箭Tupistra pachynema Wang et Tang,以根

  • 甘青雪莲花

    药材名称甘青雪莲花别名雪莲[西北]来源菊科木香属植物水母雪莲花Saussurea medusa Maxim.,以全草入药。开花时采收,去净泥沙、残叶,晒干。性味微苦,热。有毒。功能主治强筋活络,补肾壮

  • 黄鼠肉

    《中药大辞典》:黄鼠肉药材名称黄鼠肉拼音Huánɡ Shǔ Ròu出处《饮膳正要》来源为松鼠科动物黄鼠的肉。原形态黄鼠(《饮膳正要》),又名:礼鼠、拱鼠(《韩昌黎集》),貔狸(《纲

  • 窄叶南蛇藤

    药材名称窄叶南蛇藤拼音Zhǎi Yè Nán Shé Ténɡ别名倒披针叶南蛇藤。来源药材基源:为卫矛科植物窄叶南蛇藤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elastrus oblanceifolius W

  • 竹叶

    《中药大辞典》:竹叶药材名称竹叶拼音Zhú Yè别名淡竹叶(《别录》)。出处《别录》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随时采鲜者入药。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竹茹"条。性状叶

  • 水红木叶

    药材名称水红木叶拼音Shuǐ Hónɡ Mù Yè别名吊白叶、粉帕叶、炒面叶、揉白叶、粉桐叶、灰叶子、野灰靛叶、摸翻脸、翻脸叶、马番莲、抽刀红、捏面樟来源药材基源:为忍冬科植物水红木的叶或树皮。拉丁植

  • 鼋肉

    《中药大辞典》:鼋肉药材名称鼋肉拼音Yuán Ròu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鳖科动物鼋的肉。原形态动物形态许"鼋甲"条。性味①《食疗本草》:"微温。&

  • 糠油

    药材名称糠油拼音Kānɡ Yóu出处《验方新编》来源为从米皮糠中提取的脂肪油。制法用大碗一只,以纸紧糊碗口(纸上用针刺若干细孔),上堆细米糠成尖塔状,引火缓缓燃烧米糠,烧至离纸三分许时(不可

  • 小礼花种子

    药材名称小礼花种子拼音Xiǎo Lǐ Huā Zhǒnɡ Zi来源药材基源:为酢浆草科植物感应草Biophytumsensitivum(L.)DC.的种子。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iophytumsen

  • 金挖耳根

    《中药大辞典》:金挖耳根药材名称金挖耳根拼音Jīn Wā ěr Gēn别名野烟头(《重庆草药》)出处《分类草药性》来源为菊科植物金挖耳的根及茎基部。秋季采收。性味《重庆草药》:"微苦辛,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