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药材>羊脬

羊脬

《中药大辞典》:羊脬

药材名称羊脬

拼音Yánɡ Pāo

别名羊胞(《千金方》)。

出处《纲目》

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绵羊膀胱

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

性味随息居饮食谱》:"甘,温。"

功能主治①孙思邈:"治下虚遗尿。"

②《随息居饮食谱》:"补脬损,摄下焦之气,凡虚人或产后患遗溺者宜之。"

复方治下虚遗尿:羊脬,温水漂净,入补骨脂,焙干为末,卧时温酒服半两。(《本经逢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羊脬

药材名称羊脬

拼音Yánɡ Pāo

英文名Goat or sheep bladder

别名羊胞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膀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apra hircus Linnaeus2.Ovis arie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宰羊时剖腹取膀胱,洗净,鲜用或冷藏。

原形态1.山羊,体长1-1.2cm,体重10-35kg。头长,颈短,耳大,吻狭长。雌雄额部均有角1对,雄性者角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后弯,角质中空,表面有环纹或前面呈瘤状。雄者颌下有总状长须。四肢细,尾短,不甚不垂。全体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和黑白相杂等多种。

2.绵羊,绵羊为人们较早驯养的家畜。基体重随品种而不同,最小不过20kg,最大可达150-200kg。外形特征亦有多样。有的雌、雄均有角;有的二者皆无角;有的仅雄性有角。角形与羊尾也因种而有差异其被毛接近原始品种者,具有两层:外层为粗毛可蔽雨水,内层为纤细的绒毛,藉以保温。但改良品种仅存内层的绒毛。前后肢两趾间具有一腺体,开口于前部。具有泪腺。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为饲养家畜之一,口种颇多。

2.为饲养家畜之一,品种多达300余种。群居动物,以草类粉良。怕热不怕冷。

资源分布:1.分布于全国各地。

2.分布几遍全国,以北部和西北地区为多。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肾经

功能主治缩小便。主下焦气虚;尿频遗尿

用法用量内服:炙食,1个;或焙干研末酒冲,9-15g。

各家论述1.孙思邈:治下虚遗尿。

2.《随息居饮食谱》:补脬损,摄下焦之气,凡虚人或产后患遗溺者宜之。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蟋蟀

    《全国中草药汇编》:蟋蟀药材名称蟋蟀拼音Xī Shuài别名蛐蛐、夜鸣虫、将军虫、秋虫、斗鸡来源蟋蟀科昆虫蟋蟀Gryllulus chinensis Weber,以干燥全体入药。夏秋捕捉,开

  • 黄菀

    《中药大辞典》:黄菀药材名称黄菀拼音Huánɡ Wǎn出处《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来源为菊种植物森林千里光的全草。8~9月采。原形态多年生直立草本,高约50~100厘米。单叶互生;叶片广披针形

  • 麦斛

    《全国中草药汇编》:麦斛药材名称麦斛拼音Mài Hú别名果上叶、石豆、一挂鱼、羊奶草、青兰、单叶石枣来源为兰科石豆兰属植物麦斛Bulbophyllum inconspicuum M

  • 黑沙蒿

    《全国中草药汇编》:黑沙蒿药材名称黑沙蒿拼音Hēi Shā Hāo别名油蒿来源菊科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 Krasch.,以全草、根、花蕾、种子入药。生境分部内蒙古、陕西、宁夏、甘

  • 海南三七

    药材名称海南三七拼音Hǎi Nán Sān Qī别名山田七、圆山奈来源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海南三七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aempferia rotunda L.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除去茎

  • 山半夏

    药材名称山半夏拼音Shān Bàn Xià别名土半夏、土附子、土田七、小黑牛、马蹄跌打来源药材基源:为天南星科植物马蹄犁头的块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yphonium trilobatum(L.)S

  • 井边草

    药材名称井边草拼音Jǐnɡ Biān Cǎo别名黑枸杞、凤尾草、井口边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凤尾蕨科植物粗糙凤尾蕨的根茎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teris cretica L.var.laeta(W

  • 鳢鱼肠

    《中药大辞典》:鳢鱼肠药材名称鳢鱼肠拼音Lǐ Yú Chánɡ出处《别录》来源为鳢科动物乌鳢的肠。功能主治《日华子本草》:"以五味炙,贴痔瘘及蚛骭,良久即去之。"

  • 苦油木

    药材名称苦油木拼音Kǔ Yóu Mù别名山椤、红萝木。来源药材基源:为楝科植物大叶山楝的根或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phanamixis grandifolia B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根洗净

  • 芡实茎

    《中药大辞典》:芡实茎药材名称芡实茎拼音Qiàn Shí Jīnɡ别名花耿(《本草图经》),鸡头菜(《纲目》)。出处《纲目》来源为睡莲科植物芡的花茎。性味《纲目》:"咸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