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药材>紫贝

紫贝

《中药大辞典》:紫贝

药材名称紫贝

拼音Zǐ Bèi

别名文贝(《南州异物志》),砑螺(《本草图经》),紫贝齿(《中国医学大辞典》)。

出处《唐本草》

来源为宝贝科动物蛇首眼球贝、山猫宝贝绶贝等的贝壳。5~7月间捕取,除去肉,洗净晒干。

原形态①蛇首眼球贝

贝壳小型,坚固,略呈卵圆形。壳长约3厘米,宽约2.4厘米,高约1.5厘米。贝壳表面被有一层珐琅质,光滑,有美丽的光泽。成贝的螺旋部为珐琅质所埋没,体螺层占全壳极大部分。贝壳周缘呈深褐色,前后端为淡褐色,背面有大小不同的白斑散布,腹面周缘呈灰青色。壳口狭长,内外两唇周缘各有细白的齿14~17个。幼体的壳薄,可看到2~3个螺层,壳面乳白色,背面中部有一条宽褐色带。体柔软,可全部缩入壳内。头部宽,吻短,触角长而尖,眼突出,位于触角的外侧。足部发达。

生活于低潮线附近岩石或珊瑚礁的洞穴内。肉食性,以海绵、有孔虫及小的甲壳类动物为食。分布海南岛、西沙群岛一带。

②山猫宝贝

贝壳中型,壳长约4.3厘米,宽约2.7厘米,高约2.2厘米,周缘及底部呈白色;背面呈褐色,上布有不规则的深褐色及淡蓝色的斑点。壳口唇周缘各有齿26~29个,齿间为血红色。

分布同上种。

③绶贝(《纲目》)

贝壳中型,壳长约4.5厘米,宽约2.7厘米,高约2.1厘米。周缘为乳红色,上有暗蓝褐色斑点,两端呈暗褐色;背面为灰白色,具稠密褐色的不规则纵纹。底壳微红色,周缘有暗蓝色斑点散布。壳口两唇周缘微红色,各有褐色细齿23~26个。

分布海南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福建、台湾等地。

生境分部产于海南、台湾、福建等地。

性状全体略呈卵圆形,腹面扁平,前端略宽,前后两端均凹入呈圆口状,壳口两唇周缘有多数细齿。壳面平滑,有美丽的光泽。紫色、棕色或褐色,有多数暗紫棕色与白色交错的斑纹或圆形小点。质坚硬,气无,味淡。以紫色、壳厚、完整、洁净者为佳。

化学成分绶贝的贝壳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0.47%;尚含少量镁、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和氯化物。煅烧后,碳酸盐分解,产生氧化钙等,有机质则被破坏。

炮制紫贝齿:洗净,晒干,捣碎。煅紫贝齿:取洗净的紫贝齿,置坩埚中,子火炉内煅红,取出放凉、捣碎。或研成细粉。

性味咸,平。

①《食性本草》:"平,无毒。"

②《品汇精要》:"味咸。"

归经本草求真》:"入脾、肝。"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安神,明目。治热毒目翳,小儿斑疹入目,惊惕不眠。

①《唐本草》:"明目,去热毒。"

②《纲目》:"治小儿癍疹目翳。"

③《饮片新参》:"清心,平肝安神,治惊惕不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研末。外用:水飞点眼。

复方治小儿痘疹入眼:紫贝一个(生用)为末,用羊子肝批开,参药末一钱,线缠,米泔煮熟,入小瓶内盛,乘热熏,候冷取出,星月下露一宿,来早空心服。(《婴童百问》紫贝散)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紫贝

药材名称紫贝

拼音Zǐ Bèi

英文名Cowrie shell

别名文贝、砑螺、紫贝子、南蛇牙齿、狗支螺、紫贝齿、紫贝止、贝齿、海巴

出处出自《唐本草》;《唐本草》:紫贝,形似贝,圆,大二、三寸。出东海及南海上。紫斑而骨白。

来源药材基源:为宝贝科动物阿文绶贝、山猫眼宝贝、虎斑宝贝等的贝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Mauritia arabica(Linnaeus)2.Cypraea lymx(Linnaeus)3.Cypraea tigri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每年5-7月间捕捉,除去贝肉,洗净,晒干贮存。

原形态1.阿文绶贝,贝壳长卵圆形,壳质坚固,一般壳长75mm,宽42mm,高34mm,大者可长80mm。壳塔和螺旋部几乎完全被珐琅质所遮盖。背部膨圆,两侧下部渐收缩,边缘稍厚。壳表光亮细滑,褐色或浅褐色,具纵横交错、不甚规则的棕褐色断续条纹及许多星状花纹,袂看形似阿拉伯文。背线明显,不具斑纹,背部隐约可见褐色或灰蓝色的横带,这种色带在幼体时甚明显。两侧缘灰褐色,其上有紫褐色斑点,且延伸至基部。壳口狭长,微曲,前端稍宽,两唇齿各约32枚,呈紫褐色。壳内面为淡紫色。前后水管沟短。

2.山猫眼宝贝,贝壳长卵圆形形,壳质坚固,一般壳长48-57mm,宽27-32mm,高24-28.5mm。壳背膨圆,两端微瘦,壳表紫红色或淡褐色,表面如次样光滑,其上有一 层较薄而呈灰白色的珐琅质,犹如蒙上一层薄雾,稍下层呈黄褐色,具密集的淡褐色雀斑及不规则的较大而稀的黑褐色斑点,并分散至壳的两侧缘,背线明显。两侧缘及壳基部呈白色,基部较平,有棱。壳口狭长,居中,唇齿短,白色,齿间橘红色,内唇齿约22枚,外唇齿约26枚,壳内面白色。

3.虎斑宝贝,贝壳卵圆形,壳质坚厚,一般壳长在90mm左右,较大个体壳长106mm,宽68mm,宽53mm。壳背膨圆,两端微突出,前端较尖瘦;后端内陷。背线明显偏向一侧,略弯。壳表极光滑一般为白色或淡黄色,并有许多大小不同的黑褐色或黄褐色斑点,形如虎皮斑纹。斑点色泽的浓淡与环境密切相关,如栖于礁穴内者色深,沙滩光亮处者色浅。基部中间稍凹呈乳白色。壳口狭长,前部稍宽,微曲。内唇中部稍后,常有黑褐色大斑1块,内唇齿较细,22-26枚,于中间者排列较密。外唇服厚,边缘的齿较粗,24-30枚。前水管沟较后水管沟略短。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栖息于低潮区岩石块的下面或珊瑚礁的洞穴内,喜昼伏夜出、雌雄异体,产卵期在海南岛为4-6月。

2.生态同前。

3.生活于低潮线下一至数米深的岩礁海底,退潮后陷藏于珊瑚基部或珊瑚礁洞穴内,都昼含伏夜出黄昏后出来觅食时,外套膜展开后将贝壳完全包住,其上伸出许多触手,非常漂亮。产卵期在西沙群岛为3-4月。我国分布于台湾、海南及西沙群岛。

资源分布:1. 我国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及南沙群岛。

2.我国分布于台湾、海南及西沙群岛。

3.我国分布于台湾、海南及西沙群岛。

性状性状鉴别 (1)阿文绶贝贝壳呈长卵形,前后两端均凹入呈口状。长约7cm,宽约4cm,高可达3.5cm。表面完全被珐琅质,具光泽,背面褐色或淡褐色,具棕褐色纵横交错的断续条纹,两侧缘灰褐色,可见紫褐色斑点。唇周具紫褐色齿质坚硬。气微味淡。

(2)山猫眼宝贝,贝壳呈卵圆形,腹面扁平,前端略宽,前后两端均凹入呈圆状,壳口两唇周缘有多数细齿。贝壳长约4.5cm,宽约2.7cm,高约2.2cm。边缘及底部呈白色,背面呈紫红色,上有不规则的深褐色及淡蓝色斑点,两唇周缘微红色,唇间血红色,各有褐色细齿。质坚硬。

(3)虎斑宝贝,贝壳较大,长可达9cm,宽约为长的2/3,高为长为1/3。表面全被有珐琅质光泽,灰白色或淡黄褐色,散有许多大小不等的黑褐色或黄褐色的斑点。外唇肥厚,内外具多数白色齿。

化学成分1.阿文绶贝,贝壳主含碳酸钙约90%以上;另含镁(0.19%)、铁(0.12%)、磷酸根(0.04%)、硅酸根(0.44%)、硫酸根(0.22% )、氯(0.06%)等离子,以及有机质0.47%。

2.山猫眼宝贝,同“阿文绶贝”。

炮制1.紫贝《本草求真》:“生研末用。”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晒干,碾碎。

2.煅紫贝《千鑫要方》:“炭上熟烧为末。”《本草衍义》:“烧存性。”《医学入门·本草》:“入药酒洗火煅,细研水飞用。”《审视瑶函》:“火煅水淬,干,研。”现行,取净紫贝,置适宜的容器内,在无烟的炉火上煅至酥脆,取出放凉,碾粉或打碎。

3.盐紫贝,取净紫贝置瓦罐内,在火上煅红取出,用盐水拌匀研细。每紫贝100kg,用盐1.6kg,水适量。

性味味咸;性平

归经肝;心经

功能主治镇惊安神;平肝明。主小儿高热抽搐;头晕目眩;惊悸心烦;失眠多梦;目赤肿痛;热毒目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打碎先煎。外用:适量,水飞点眼。

复方治小儿痘疹入眼: 紫贝一个(生用)为末,用羊子肝批开,掺药末一钱,线缠,米泔煮熟,入小瓶内盛,乘热熏,候冷取出,星月下露一宿,来早空心服。 (《婴童百问》紫贝散)

各家论述1.《唐本草》:明目,去热毒。

2.《纲目》:治小儿痰疹目翳。

3.《饮片新参》:清心,平肝安神,治惊惕不眠。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小红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红参药材名称小红参别名紫参、红根根药、猫儿搬到甄[四川木里]、三对叶丹参、小红丹参[四川西昌]来源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三叶鼠尾Salvia trijuga Diels,以根入药。春

  • 糯米条

    药材名称糯米条拼音Nuò Mǐ Tiáo英文名Chinese Abelia别名茶条树、小榆蜡叶、小垛鸡、山柳树、毛蜡叶子树、水蜡、白花树出处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来源药材基源:为忍冬科植物糯米条的茎

  • 裂叶堇菜

    药材名称裂叶堇菜拼音Liè Yè Jǐn Cài别名疔毒草来源堇菜科裂叶堇菜Viola dissecta Ledeb.,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吉林。性味微苦,凉。功能主治清

  • 叉分蓼

    药材名称叉分蓼拼音Chā Fēn Liǎo别名酸不溜、分枝蓼、叉枝蓼、酸姜来源蓼科叉分蓼Polygonum divaricatum L.,以根(黑色老根为佳)入药。生境分部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

  • 山百部

    药材名称山百部拼音Shān Bǎi Bù别名山扫帚、山漏芦、铁扫把、滇百部。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山百部的块根。冬季挖根,洗净,除去须根,煮沸约半小时后.去皮晒干。原形态多

  • 红厚壳

    药材名称红厚壳拼音Hónɡ Hòu Ké英文名Kalofilum Kathing,root of Kalofium别名琼崖海棠。出处始载于《唐本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藤黄科植物红厚壳的根、叶。拉丁植物

  • 香根芹根

    药材名称香根芹根拼音Xiānɡ Gēn Qín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香根芹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smorhiza aristata (Thu-nb.)Makino et Yabe.采

  • 鸢根

    药材名称鸢根拼音Yuān Gēn别名鸢头、扁竹根、赤利麻、土知母、冷水丹、蛤蟆跳缺、蓝花矮陀、九把刀、搜山虎、下搜山、蓝七、天蜈蚣、下山虎、摇痕七、勒马回阳、中搜山、土田七、乌七、蛤蟆七、青蛙七、蜞马

  • 浆果苋

    药材名称浆果苋别名九层风、地灵苋来源藜科浆果苋Deeringia amaranthoides (Lam.) Merr.,以全株入药。生境分部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性味淡,平。功能主治祛风利湿。

  • 蚱蝉

    《中药大辞典》:蚱蝉药材名称蚱蝉拼音Zhà Chán别名鸣蜩(《诗经》),蝒、马蜩(《尔雅》),螃(《方言》),鸣蝉(《唐本草》),秋蝉(《圣惠方》),蜘蟟(《七修类稿》),蚱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