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药材>樟树皮

樟树皮

《中药大辞典》:樟树皮

药材名称樟树皮

拼音Zhānɡ Shù Pí

别名香樟树皮(《玉局方》),樟皮(《纲目拾遗》),樟木皮(《生草药手册》)。

出处《纲目拾遗》

来源为樟科植物树皮,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樟木"条。

性味《陆川本草》:"辛,温,味苦。"

功能主治行气,止痛,祛风湿。治吐泻,胃痛,风湿痹痛,脚气,疥癣,跌打损伤。

①《纲目拾遗》:"治天行温疫,湿毒流注,浴疥癣,洗脚气。"

②《陆川本草》:"行气,消肿,止痛,止泻。治胃痛,腹泻,肿胀。"

③《南宁市药物志》:"祛风化痰,杀虫。治寒性风湿骨痛,胃痛。外治跌打扑伤,散毒行气,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浸酒。外用:煎水洗。

注意《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服。"

复方①治霍乱上吐下泻:樟树皮一把。水煎,温服。(《养素园传信方》)

②治心疼:香樟树皮,取时去面上黑色者,用内第二层皮,捣碎,煎汤服。(《玉局方》)

③治风湿关节痛:樟树二重皮(鲜)、地胆草鲜根各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④治湿气脚肿:樟木皮一斤,蛤蒟半斤,杉木皮一斤。煎汤熏冼。(《陆川本草》)

⑤治酒醉:樟树皮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⑥治麻疹后皮肤瘙痒:樟树皮(鲜)水煎洗浴。(《福建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樟树皮

药材名称樟树皮

拼音Zhānɡ Shù Pí

英文名Bark of Camphortree

别名香樟树皮、樟皮、樟木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樟的树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Laurus camphora L.]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剥取树皮,切段,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樟,常绿乔木,高20-30m。树皮灰褐色或黄褐色,纵裂;小枝淡褐色,光滑;枝和叶均有樟脑味。叶互生,革质,卵状椭圆形以至卵形,长6-12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钝或阔楔形,全缘或呈波状,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或粉白色,无毛,幼叶淡红色,脉在基部以上3出,脉腋内有隆起的腺体;叶柄长2-3cm。圆锥花序腋生;花小,绿白色或淡黄色,长约2mm;花被6裂,椭圆形,长约2mm,内面密生细柔毛;能育雄蕊9,花药4室;子房卵形,光滑无毛,花柱短;柱头头状。核果球形,宽约1cm,熟时紫黑色,基部为宿存、扩大的花被管所包围。花期4-6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栽培或野生于河旁,或生于较为湿润的平地。

资源分布: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树皮表面光滑,黄褐色、灰褐色或褐色,有纵裂沟缝。有樟脑气,味辛苦。

化学成分树皮含左旋-表儿茶精(epicatechin),右旋-表儿茶精,原矢车菊素(procyanidins)B1、B2、B7、C1及桂皮鞣质Ⅰ(cinnamtanninⅠ),还含丙酸(propionic acid),丁酸(butyric acid),戊酸(valeric acid),已酸(caproic acid),辛酸(caprylic acid),癸酸(capr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及肉豆蔻烯酸(myristoleic acid)等。

性味辛;温;苦

归经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暖胃和中;杀虫疗疮。主风湿痹痛;胃脘疼痛;呕吐泄泻;脚气肿痛;跌打损伤;疥癣疮毒;毒虫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浸酒,10-15g。外用:适量,煎水洗。

复方①治霍乱上吐下泻:樟树皮一把。水煎,温服。(《养素园传信方》)②治心疼:香樟树皮,取时去面上黑色者,用内第二层皮,捣碎,煎汤服。(《玉局方》)③治风湿关节痛:樟树二重皮(鲜)、地胆草鲜根各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④治湿气脚肿:樟木皮一斤,蛤蒟半斤’,杉木皮一斤。煎汤熏洗。(《陆川本草》)⑤治酒醉:樟树皮水煎服。(《湖南药物志》)⑥治麻疹后皮肤瘙痒:樟树皮(鲜)水煎洗浴。(《福建中草药》)

各家论述1.《纲目拾遗》:治天行温疫,湿毒流注,浴疥癣,洗脚气。

2.《陆川本草》:行气,消肿,止痛,止泻。治胃病,腹泻,肿胀。

3.《南宁市药物志》:祛风化痰,杀虫。治寒性风湿骨痛,胃病。外治跌打扑伤,散毒行气,止痛。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猜你喜欢

  • 灰贯众

    《中药大辞典》:灰贯众药材名称灰贯众拼音Huī Guàn Zhònɡ别名蜈蚣草出处《湖南药物志》来源为鳞毛蕨科植物对生耳蕨的全草。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

  • 散血丹

    药材名称散血丹别名狗骨头来源胡椒科豆瓣绿属植物狗骨豆瓣绿Peperomia heyneana Miq.,以全草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或鲜用。性味甘,凉。功能主治散瘀止血。用于胃出血,鼻衄。用法用量1

  • 元元草

    药材名称元元草拼音Yuán Yuán Cǎo别名荔枝草(《天宝本草》)。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元元草的全草。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20厘米,全体被毛。茎丛生,

  • 绒毛诃子

    药材名称绒毛诃子来源使君子科绒毛诃子Terminalia chebula Retz. var. tomentella Kurt.,以果入药。生境分部云南、西藏。性味苦、涩,温。功能主治涩肠,敛肺,降气

  • 南粤马兜铃

    药材名称南粤马兜铃拼音Nán Yuè Mǎ Dōu Línɡ来源药材基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南粤马兜铃的块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istolochia howii Merr. etChun采收和储藏:

  • 蜣螂

    《全国中草药汇编》:蜣螂药材名称蜣螂拼音Qiānɡ Lánɡ别名推粪虫、推屎爬、屎蛒螂、粪球虫、铁甲将军、牛屎虫、推车虫来源鞘翅目金龟子科昆虫蜣螂Catharsius molossus L.

  • 山萩

    药材名称山萩别名珠光香青、大火草、毛女儿草、牛舌草、九头艾、大叶白头翁、避风草来源菊科青香属植物珠光香青Anaphalis margaritacea (L.) Benth. Et Hook. f,以全

  • 条叶猪屎豆

    药材名称条叶猪屎豆别名小苦参来源豆科条叶猪屎豆Crotalaria linifolia L. f.,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南部及西南地区。性味辛、微苦,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理气消积。腹痛:3钱,水煎服。

  • 拔毒散

    《全国中草药汇编》:拔毒散药材名称拔毒散拼音Bá Dú Sàn别名小黄药、小迷马桩、迷马桩棵、小克麻、巴掌叶、肯麻尖来源锦葵科黄花稔属植物四川黄花稔Sida szechu

  • 女菀

    《中药大辞典》:女菀药材名称女菀拼音Nǚ Wǎn别名白菀、织女菀(《吴普本草》),女宛(《本草经集注》)。女肠(《广雅》),羊须草(《雷公炮炙论》),茆(《别录》)。出处《本经》来源为菊科植物女菀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