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药材>鳆鱼

鳆鱼

《中药大辞典》:鳆鱼

药材名称鳆鱼

拼音Fù Yú

别名鲍鱼(《素问》),石决明肉(《本草衍义》),镜面鱼、明目鱼(《医林纂要》)。

出处本草经集注

来源为鲍科动物九孔鲍盘大鲍。春、夏、秋三季均可捕捉,以春末夏初最为肥满.捕得后取肉鲜用,或制成鲍鱼干。

原形态形态详"石决明"条。

性味①《医林纂要》:"甘咸,平。"

②《随息居饮食谱》:"甘咸,温。"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益精明目。治劳热骨蒸,咳嗽,崩漏、带下,淋病,青盲内障。

①《蜀本草》:"主咳嗽,啖之明目。"

②《医林纂要》:"补心缓肝,滋阴明目。又可治骨蒸劳热,解妄热,疗痈疽,通五淋,治黄疸。"

③《随息居饮食谱》:"补肝肾,益精明目,开胃养营,已带浊崩淋,愈骨蒸劳极。"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或煎汤。

注意随息居饮食谱》:"体坚难化,脾弱者饮汁为宜。"

各家论述本草衍义》:"(鳆鱼),肉与壳两可用,方家宜审用之。然皆治目。"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鳆鱼

药材名称鳆鱼

拼音Fù Yú

英文名Sea-ear

别名鲍鱼

出处出自《本草经集注

来源药材基源:为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耳鲍、羊城鲍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2. 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H.gigantea discus Reeve]3. Haliotis asinina Linnaeus4.Haliotis ouina Gmelin

采收和储藏:捕得后,部取其肉,鲜用或加工制成鲍鱼干。

原形态1.杂色鲍,贝壳呈卵圆形,壳质坚实,壳长80-93mm,宽58-68mm,壳顶钝,位于壳后端,螺旋部矮小,略高于体螺层的壳面,螺层约3层,缝合浅浅,自第2螺层中上部开始至体螺层边缘末端。壳表有30多个排成一列整齐而逐渐增大的突起和小孔,前端突起小而不显着,不开孔的突起顶部呈下陷凹窝;有6-9个突起特大,开孔与内部相通,形成呼水孔,有呼吸及排泄作用,亦可从孔道伸出触手。体螺层被突起和小孔隔成的螺肋区,成一宽大的倾斜面,占壳的绝大部分;其表面还生有不甚规则的螺肋和细密的生长线,随着贝壳的生长时期,发达的生长线逐渐形在明显的褶襞。壳表面为绿褐色,或掺有黄、红色形成的杂以斑。但常因附生其他生物,如苔藓虫、石灰虫等,以致往往呈灰褐色。成体壳顶磨损部,显露珍珠光泽,壳内面银白色,珍珠样彩色光泽强。壳口卵圆形,与体螺层大小几相等。体柔软,头部背面两侧各有一细长的触角和有柄的眼各1对,在腹面有一向前伸展的吻,口纵裂于其前端,内有颚片和舌齿,足极发达,口与壳口相等,分为上足和下足两部,下足呈盘状,整个足部背面中央的肌肉降起呈圆柱状,构成大型的右侧壳肌,背面与贝壳相连。于右侧壳肌下缘,可见一般消化腺为深褐绿色;生殖季节的生殖腺,雌性呈灰绿色,雄性呈乳黄色。无厣。

2.皱纹盘鲍,贝壳呈椭圆形,壳长120-125mm,宽82-85mm,扁平的壳顶位于壳的偏后方,稍高于壳面,螺层约3层,各层间缝合线浅,自第2螺层中部始,具1列由小渐大,沿右至左的螺旋排列的突起,20-30个,至体螺层的边缘,近壳口3-5个突起,开也与外面相通,形成呼水孔,沿着呼水孔列左下侧面有一条明显的螺沟。壳面深绿褐色,有许多粗糙而不规则的皱纹,较大的贝壳上常有苔藓虫和龙介等形成突起的附着物,壳内面银白色,带珍珠样光泽。

3.耳鲍,贝壳较小而扁,呈耳状,壳长65-70mm,壳宽小于壳长的1/2,壳高约相当于壳宽的1/3。壳薄,略扭曲,从第2螺层主体螺层边比有呼水孔列,有30个左右的突起,末端最大的4-7个开孔,以6个开孔较多见,从第2螺层至贝壳边缘有4-5条明显的螺肋。壳面生长线明显,壳表颇为光滑美丽,常呈翠绿色或黄褐色,并布有紫褐色和土黄色三角形斑纹,有的还杂有多种色彩组成的不规则云状斑,壳内面银白色,有淡绿色闪光及珍珠光泽。

4.羊鲍,贝壳短宽,较薄,呈扁平卵圆形,壳长80-88mm,最大也可达100mm以上,壳宽约为长的5/7,高级为长的1/4-1/5,壳顶位于近中部,螺旋部与体螺部约各占一半,螺层约4层,从第3螺层至体螺层边缘,有20余个突起,近壳口的4-5个开口,呈管状的呼水孔,其余全盲闭。壳面螺肋宽大使壳面粗糙不平,有时具苔藓虫等形成的疣状突,壳表灰绿色或裼色,散有橙黄色和白色花斑。壳内面银白色,带有青绿的珍珠光泽。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活于暖海低潮线附近至10m左右深的岩礁或珊瑚礁质海底,以盐度较高、水清和藻类丛生的环境栖息较多,用宽大的腹足爬行或牢固地吸附于岩石上或潜伏于礁缝内。当摄食时将齿舌先端伸出来,于岩石表面舐食硅、红、褐等藻类。

2.喜生活于潮流通畅、透明度高、褐藻繁茂的水域,栖息于水深3-15m处,于低潮线附近或20m以下的深水区则数量较少。幼体主食硅藻,成体多以褐、红藻类为食,也食有孔虫和桡足类、多毛类等小动物。

3.生活于暖海低潮线以下的岩石、珊瑚礁及藻类丛生的海底其足部肌肉特别肥厚,运动力强,足后部有一深的纵沟,常把足部翻转上来包埋整个贝壳。肉质细嫩、鲜美,为名贵的海产品之一,唯产量远不如杂色鲍多。

4.生活于潮下带岩石、珊瑚礁及藻类较多的海底。

资源分布:1.分布于浙江(南部)、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为我国南方优良养殖种类之一。

2.分布于辽宁、山东及江苏连云港等地。为我国鲍属中个体最大,产量最多的良种。现不仅适应于我国北方沿海养殖,且已南移到福建沿海人工养殖获得成功。

3.分布于海南岛和西沙、东沙群岛及台湾海峡。

4.分布 于耳鲍相同,但产量不多。

性味味甘;咸;性平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益精明目。主劳热骨蒸;咳嗽;青盲内障;月经不调;带下;肾虚小便频数;大便燥结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或煎汤,适量。

各家论述1.《蜀本草》:主咳嗽,唆之明目。

2.《医林纂要》:补心缓肝,滋阴明目。又可治骨蒸劳热,解妄热,疗痈疽,通五淋,治黄痘。

3.《随息居饮食谱》:补肝肾,益精明目,开胃养营,已带浊崩淋,愈骨蒸劳极。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大黑蒿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黑蒿药材名称大黑蒿拼音Dà Hēi Hāo别名密花艾纳香来源菊科大黑蒿Blumea densiflora (Wall.) DC.,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苦,寒。

  • 银箔

    《中药大辞典》:银箔药材名称银箔拼音Yín Bó别名银薄(《药性论》)。出处《本草蒙筌》来源为用自然银锤成的纸状薄片。原形态自然银,又名:生银(《开宝本草》)。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

  • 地沙

    《中药大辞典》:地沙药材名称地沙拼音Dì Shā别名米洋参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水玉簪科植物三品一枝花的根茎及根。秋季采收。原形态三品一枝花,又名:蛆儿草。多年生直立草本,高约20厘米。

  • 大叶接骨藤

    药材名称大叶接骨藤拼音Dà Yè Jiē Gǔ Ténɡ来源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银花素馨的藤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Jasminum nintooides Rehd。采收和储藏:全年或夏、秋季采收,

  • 皂荚根皮

    药材名称皂荚根皮拼音Zào Jiá Gēn Pí别名木乳(《普济方》)。出处《纲目》来源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根皮,秋、冬采收。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皂荚"条。

  • 红花刺参

    药材名称红花刺参别名刺参、降扯、细叶刺参来源川续断科红花刺参Morina betonicoides Benth.,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西南各省及西藏。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催吐。外用治化脓性创伤。用法用

  • 蚕茧

    《全国中草药汇编》:蚕茧药材名称蚕茧拼音Cán Jiǎn别名家蚕茧来源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家蚕Bombyx mori L.,以除去茧蛹的茧入药。生境分部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新疆

  • 桂木根

    药材名称桂木根拼音Guì Mù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桂木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Artocarpus hypargyraus Hance.2.Artpcapus nitidus Tre

  • 鸭脚茶

    药材名称鸭脚茶拼音Yā Jiǎo Chá别名高脚落山箕、山落茄、雨伞子、九节兰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中华野海棠的全株或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redia sinensis(Diels)H.L.

  • 榕树

    药材名称榕树拼音Rónɡ Shù别名细叶榕、成树、榕树须来源桑科榕属植物榕树Ficus microcarpa L. f.,以叶和气根(榕树须)入药。全年可采,晒干。性味叶:微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