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风温

风温

病名。①指感受风热引起的温病。见《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温病条辨·上焦篇》:“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厥阴行令,风挟温也。”多发于冬春二季。主要症状有发热头痛咳嗽口渴、脉浮数等。初起病在卫分及气分,治宜辛凉透表,方用银翘散、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等加减。如见高热神志昏迷,手足瘈疭,脉数疾者,为热盛劫津,逆传心包营血受灼,肝风内动。宜清营泄热平肝熄风,用羚角勾藤汤、犀角地黄汤清营汤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如正气大伤,而见虚脱者,急宜回阳固脱,用参附龙牡合生脉散。一说本症即春温之重者(见《医碥》卷二)。②指温病误汗的变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上》:“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治宜萎蕤汤等方。③《六气感证要义·风温》:“风温一证,众说分歧,莫衷一是。《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为一说。《伤寒序例》谓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为二说。陶节庵乃以素伤于风,复伤于热,风热相搏,即为风温为三说。近人以冬温春,吸受温风,先犯手太阴者为风温为四说。第四说以吸受温风为风温,风与温小分先后,虽似稍戾于古,然治法实无二致。”本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感染性肺炎、流行性感冒等疾患。

猜你喜欢

  • 曩(nǎng)痢

    病名。八痢之一。又名瀼痢。为突然暴冷而致的痢疾。其特征为小腹胀痛,赤白胨下等。治宜散寒止痢。用芍药汤加减。

  • 丹溪先生医书纂要

    综合性医书。简称《丹溪纂要》,或名《医书纂要》。2卷。明·卢和编注。刊于1484年。卢氏根据世传题名朱震亨撰的各种医著予以删正裁取编成此书。全书自中风、伤寒、瘟疫起至损伤、妇人、小儿证共78门,其中以

  • 指压疗法

    即指针疗法。见该条。

  • 手太阴

    出《灵枢·经水》。即手太阴肺经,见该条。

  • 仙传痘疹奇方

    见痘疹真传奇书条。

  • 猴血七

    见《陕西中草药》。为红药子之别名,详该条。

  • 毛荔枝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韶子之别名,详该条。

  • 吕庄生

    【介绍】:见吕留良条。

  • 周榕庵

    【介绍】:见周守忠条。

  • 寒府

    指膝阳关穴。《素问·骨空论》:“鼠痿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马莳注:“阳关为寒府也。”位于膝外骨间,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是寒气喜中之处,故名寒府。见阳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