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颤振

颤振

①证名。《医学纲目》卷十一:“颤,摇也;振,动也。”指头部或四肢掉摇抖动之症。多由阴血不足,筋脉失养,肝阳偏亢,阳盛化风,或气虚心虚痰浊相挟所致。轻者有时手足颤振或头摇,重则手抖不能持物,足不能行走,头摇动不止。《证治准绳·杂病》:“颤振,此病壮年鲜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夫老年阴血不足,少水不能制盛火。”治宜滋阴养血平肝熄风为主,可用空振丸、摧肝丸。因气虚者,用参术汤。因心虚者,用平补正心丹。因痰浊者,用导痰汤加味。本证常见于震颤麻痹、老年性震颤等疾患。②指战栗。《张氏医通·诸风门》:“颤振,经云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深师曰:振乃阴气争胜,故为战;栗则阳气不复,故为颤。”

猜你喜欢

  • 五疝

    指五种疝病。《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曰石疝,二曰血疝,三曰阴疝,四曰妒疝,五曰气疝,是为五疝也。”又:“五疝之状,寻此皆由腑脏虚弱,饮食不节,血气不和,寒温不调之所生也。”详血疝、气疝、阴疝等条。

  • 处方约编

    见中国医学约编十种条。

  • 华色

    面部有明润的色泽。面有华色,是心气充足,精神内守的表现。《素问·解精微论》:“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

  • 解颅

    病证名。又名囟开不合。指小儿到一定的年龄,囟应合而不合,头缝开解,囟门较正常儿为大的病态。一般矢状缝及其他头骨缝大都在6个月时骨化。前囟的斜径,在初生时约2.5厘米,到12~18个月时闭合。后囟在初生

  • 金匮玉函要略方

    见金匮要略方论条。

  • 大腿。《素问·金匮真言论》:“病在肾,俞在腰股。”

  • 痰中

    病名。类中风之一。见《证治汇补·似中风章》。又名湿中。《医学心悟·类中风》:“湿中者,即痰中也。”多由湿盛生痰,痰生热,热生风而致病。症见猝然眩晕,发麻,昏倒不省人事,舌本强直,喉有痰声,四肢不举,脉

  • 紫花疔草

    见《浙南本草新编》。为农吉利之别名,详该条。

  • 寒积痢

    病名。痢疾之属虚寒而兼有积滞者。《保命集·泻论》:“治寒积痢,男子、小儿、妇人皆不同。赤白或清痢如水,不后重者,寒也。经云:‘澄沏清冷,皆属于寒。’此为虚寒中有积也。宜附子、巴豆之类下之,见利则愈,空

  • 眼暗

    证名。见《备急千金翼方》卷十一。亦作眼闇,即目昏。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