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分类名。见《针经指南》。又称流注八穴、交经八穴等。是四肢上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即脾经的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
【介绍】:清医家。字三桥。尝收集民间方士治病法。与赵学敏《串雅》所集有所不同,乃出其所集,精选编成《串雅补》5卷(1825年),补赵学敏之未备,并附多种效方成药。后世或将其书与赵学敏所著合为《串雅内外
见率谷条。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墓头回之别名,详该条。
见《四川中草药》。为地肤子之别名。详该条。
尿道外口。《素问·骨空论》:“女子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
唐代医官职称,设于太医署、尚药局中,各4名。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攒竹,见该条。
维族医学著作。作者及著作年代不详。文献记载了当时该地区常见的一些皮肤病病名。如脓肿、结节、癞、疥、癣,以及怀胎、流产等。收载维医常用药如酥油、葡萄酒、石榴、茜草、胡椒、小豆蔻等。内容简单,未涉及理论,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鲜黄连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