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黄

阴黄

病名。①黄疸病两大类型之一。因阳黄日久转化,或因脾阳不振寒湿内蕴、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所致。《景岳全书·黄疸》:“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症见身目黄色晦暗,胃呆腹胀,神疲乏力,胁肋隐痛,小便短少,大便不实,舌淡苔腻,脉沉细迟等。治宜调理脾胃,温化寒湿。方如茵陈五苓散茵陈术附汤茵陈四逆汤等。阴黄可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胆囊炎等病。参见黄疸条。②黄疸二十八候之一。《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阳气伏,阴气盛,热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黄,头痛而不发热,名为阴黄。”③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寒热,并十指疼痛,鼻中煤生,此是阴黄。”治疗宜“先烙上脘穴,更灸二十壮,次烙气海下廉、内乳等穴。不差,灸气海、天窗、百壮。更宜服麻黄栀子汤。”若见人中反者,病情较为严重。参见黄疸条。

猜你喜欢

  • 睛明骨伤

    病名。即额骨眉弓部损伤。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多由跌打所致。轻者局部肿胀、疼痛、压之痛剧,重则骨陷下。治宜按一般外伤和骨折处理。

  • 大巳寒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方。荜茇、肉桂各四斤,炮姜、高良姜各六斤。为细末,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饮送下。治久寒积冷,脏腑虚弱,心腹疼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阳气暴衰

  • 椿木皮

    出《新修本草》。即椿白皮,详该条。

  • 肠痛

    出《幼科发挥》。即盘肠气痛。见该条。

  • 上腭多骨疽

    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夫多骨疽多有发于手背、足背等处,不专在上腭者。其症皆肿硬一块,久而脱去一骨者便是。其原均属肾虚,肾主骨也。或由疮疽溃久,不能收敛。总因气血不足,肾水素亏,复为寒邪所触

  • 吴澄甫

    【介绍】:见吴元溟条。

  • 上焦如雾

    出《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宣发中焦上输的水谷精气,充养身体各部,象雾露一样均匀地敷布于全身,故称。

  • 传导廓

    眼的八廓名称之一。系用相应脏腑的功能而命名者。《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传导廓即天廓,天廓属肺,肺与大肠为表里,大肠为传导之官,故又名焉。”详天廓条。

  • 阴寒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证之一。见《症因脉治》卷四。因寒湿搏于经络者,小便不利而兼见骨节烦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恶风,身微肿,脉濡缓。宜用甘草附子汤、术附汤等方。因寒湿内结者,属少阴病,症见小便不利,腹痛,四肢沉重,

  • 草蓐

    ①见《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即临产。详分娩条。②见《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古代妇女分娩时,以干草铺床或炕为蓐(褥),故草蓐指产妇所卧之床褥,引申为妇女产后坐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