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阳暑

阳暑

病名。①一名动暑中暍。《景岳全书》卷十五:“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者也。在仲景即谓之中暍。凡以盛暑烈日之时,或于长途,或于田野,不辞劳苦,以致热毒伤阴,而病为头痛烦躁,肌体大热,大渴,大汗,脉浮,气喘,或无气以动等证,此以暑月受热,故名阳暑。治宜察气之虚实,火之微甚,或补或清,以固其气。”方用益元散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桂苓甘露饮等。参暑病、动暑、中暍条。②暑温的一种类型。《医门棒喝》初集:“暑温者,夏至后所感热邪也。古人分阴暑、阳暑。盖夏至以后,相火湿土,二气交会,合而为暑,或值时令热盛,或人禀体阳旺,而成阳暑之证,是暑而偏于火者。”参见暑病、中暍条。③即中暑,见《六气感证要义》,详该条。

猜你喜欢

  • 秋应中衡

    脉应四时之象。出《素问·脉要精微论》。秋季阳气收敛,脉象应轻平而浮,像秤杆的平衡一样。

  • 七损八益

    有关房中术的最早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历代注家对七损八益的解释全是错误的。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天下至道谈》解开了这一迷团。该书说:“气有八益,

  •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

    指手少阳三焦经经气异常所致的病症。《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

  • 鱼泡通

    见《四川中药志》。为小通草之别名,详该条。

  • 疑狱集

    书名。10卷。五代·和凝撰。约成书于十世纪。这是现存较早的有关刑法折狱(判决)的著作。书中集录历代司法判狱的典型案件,其中也附有某些法医鉴定的内容,但并非专门的法医学著作。

  • 阳证似阴

    真热假寒证的别称。《景岳全书·传忠录》:“寒热有真假者,阴症似阳,阳症似阴也。”多因阳盛之极,阳气闭郁不能外达所致。《医宗必读·疑似之症须辨论》:“阳盛之际,往往发厥,厥则口鼻无气,手足逆冷,有似乎阴

  • 经水先期

    见《傅青主女科》。即经行先期。详该条。

  • 数失子

    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九。即滑胎。详该条。

  • 少阳痉

    病证名。指少阳病出现痉症者。《证治准绳·杂病》:“若一目或左右斜视,并一手一足搐搦者,少阳痉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身之侧属少阳,口眼斜,手足牵引,两胁拘急,半身不遂,皆少阳痉也。”参见

  • 对山医话

    书名。4卷。补篇1卷。清·毛祥麟撰于1903年。书中对医药典故、医林逸事、民间疗法、医理、药物的心得体会等均有所记述,并批评诊治中因循执方等弊病。书中杂有炼丹等内容。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