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火
同火邪。详该条。
同火邪。详该条。
病证名。赤白粘胨相杂同下的痢疾。《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七:“小儿体本挟热,忽为寒所折,气血不调,大肠虚弱者,则冷热俱乘之,热搏血渗肠间,其利则赤,冷搏肠津液凝,其利则白,冷热相交,血滞相杂,肠虚者泄,故
病证名。突然声音嘶哑。《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喉咙者,气之道路;喉厌者,音之门户。有暴寒气,客于喉厌,喉厌得寒,即不能发声,故卒然失音也。”治宜温散寒邪。用金沸草散之类。
元代医官职称。系太医官职中之一种,官阶从三品。
见《分类草药性》。为破骨风之别名,详该条。
指大、小肠。《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号监仓吏。”卷十八:“大肠者,为行道传写之腑也。号监仓掾。”
病名。指七情伤动脏腑之气所致的咳嗽。《不居集》卷十五:“七情伤感嗽。七情伤感,无非伤动脏腑正气,致邪上逆,结成痰涎,肺道不理,宜顺气为先。四七汤加杏仁、五味子、桑白皮、人参、阿胶、麦冬、枇杷叶。”参见
解剖名。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泛指今之脉络膜、视网膜。
书名。清·黄述宁撰。4卷。刊于1902年。其中医案2卷,多属内科杂病;后2卷主要是黄氏生平所用验方,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介绍】:见林珮琴条。
病名。指足底皮肤增厚、顽硬的一种疾患。出《外科真诠》卷上。多因鞋袜不适,长时磨擦,气血受阻,皮肤失营而成。其证足底皮肤增厚,顽硬如板,行路作痛,影响步履。治宜温水浸泡后,外涂乌梅膏。亦可用传统治脚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