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史记·扁鹊列传》。泛指病邪所积聚之处。
【生卒】:十七世纪【介绍】:清代医家。字昌期。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精于医术,与汪昂同时并稍晚,曾把汪昂所著《医方集解》、《本草备要》二书分类排纂,撮要合编,并补充部分伤寒、杂证,末附汪昂所作《三焦
【介绍】:明代医家。字三石。婺源花桥(今属江西省)人。少时喜好医术,为邑诸生时,仍不忘习医。后弃科举之途,专攻医术,精于《素问》,钻研各家之学。撰有《三石医案》、《药性标本》等书。
【生卒】:?~581【介绍】:南北朝至隋代之间医生。丹阳(今江苏镇江)人。北齐名医徐之才之弟。
证名。指邪热亢盛,内外俱实的病证。见《此事难知·热有虚实外何以别》。多因热邪入侵,里热炽盛,或痰瘀、宿食阻滞所致。《万病回春·伤寒总论》:“伤寒阳毒斑黄者,狂叫欲走也。其症表里俱实,内外皆热,脉数有力
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
察鼻上色的方法。《小儿卫生总微论方》。鼻端青为腹冷,黑为水气,白为无血,黄为胸寒,赤为有风,鲜明为留饮。
病证名。见《验方新编》卷五。初生儿六七日后,阴囊收缩入腹,啼哭不止者,多系感受寒邪所致。治宜温经散寒。用硫磺、吴茱萸各五钱,为细末,研大蒜调涂脐下,再以蛇床子,微炒布包熨脐部。
病证名。见《金匮翼·呕吐统论》。又名冷涎泛、冷痫。因痰饮伏于中脘所致。症见胸闷恶心,泛吐痰涎,遇冷即发。治宜温化痰饮。用吴茱萸汤、旋复花汤、新法半夏汤、挝脾汤等方。参见痰饮呕吐条。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五引倪涵初方。又名补理第三方。黄连(酒炒)、黄芩(酒炒)各六分,白芍药(酒炒)四分,陈皮六分,白术(土炒)、当归、党参、炙甘草各五分。水煎,空腹服,药渣再煎再服。治下痢日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