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药方剂>补肾地黄丸

补肾地黄丸

活幼心书》卷下:补肾地黄丸

药方名称补肾地黄丸

处方山药(去黑皮)山茱萸(酒浸润,蒸透,去核,取皮用)熟干地黄(酒洗,焙干)各15克鹿茸(蜜或酒涂,炒)川牛膝(酒洗,焙)各12克 牡丹根皮(净洗)白茯苓(去皮)各9克泽泻(去粗皮)6克

制法上药锉焙为末,炼蜜为丸,如麻仁大。

功能主治主禀赋不足,肾气虚弱,骨髓枯竭,囟大,头缝不合,语迟、行迟、齿迟者。

用法用量每服15~25丸,空腹时用温盐汤或温酒送下。

摘录活幼心书》卷下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三:补肾地黄丸

药方名称补肾地黄丸

处方地黄半斤,(酒浸2日,蒸烂研膏与柏拌,晒干),鼠苓1两(酒炒),白茯苓4两,黄柏1斤(锉,同地黄晒干),当归(酒洗)、枳壳(去瓤)、麦门冬(去心)1两,熟地黄(酒浸)2两,天门冬(去心)2两,拣参2两,甘菊花2两,生芩1两。

制法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降心火,益肾水,除骨蒸,壮筋骨,明眼目。主消渴。

用法用量每服70丸,空心盐酒送下。

摘录《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三

《保命歌括》卷三十四:补肾地黄丸

药方名称补肾地黄丸

处方地黄(酒洗)8两(再蒸,焙干,取末,忌铁),山药(刮去赤皮)4两,茱萸(去核,取肉,焙干)4两,白茯苓(去筋膜)4两,巴戟(去心取肉)4两,肉苁蓉(酒洗,去外鳞,破去内白膜,晒干)2两,杜仲(去粗皮,切,盐水炒丝尽,取末)3两,川牛膝(去芦,酒洗,焙干)3两,芡实(取肉)3两,甘枸杞(焙)2两,远志(去芦取肉)2两。

制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男子服之壮阳益精补肾。女子服之则月事以时下,能令有子,小儿服之能治胎禀怯弱之病。主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食前温酒送下;盐汤亦可。

摘录《保命歌括》卷三十四

幼幼集成》卷三:补肾地黄丸

药方名称补肾地黄丸

处方地黄1两,怀山药1两,山萸肉1两,嫩鹿茸2两,淮牛膝2两,粉丹皮1两,白云苓1两,宣泽泻1两,北五味1两,补骨脂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先天不足,肝肾虚喘。

用法用量每服3钱,空心淡盐汤送下。

摘录幼幼集成》卷三

猜你喜欢

  • 栗子柿子饼糊

    药方名称栗子柿子饼糊处方栗子肉15克柿饼半个制法将栗肉、柿饼共磨成糊状,煮熟服食。功能主治补肾,健脾,养胃。适用于小儿腹泻。用法用量每日分2次服。摘录《民间方》

  • 舒肝丸

    《中国药典》:舒肝丸药方名称舒肝丸处方川楝子150g延胡索(醋制)100g白芍(酒炒)120g 片姜黄100g木香80g沉香100g豆蔻仁60g砂仁80g厚朴(姜制)60g陈皮80g枳壳(炒)100g

  • 加减藿香正气丸

    药方名称加减藿香正气丸处方藿香10斤,大厚朴(老姜汁8碗拌炒)8斤,荆芥穗6斤,茅苍术(米泔水浸,切片,炒)8斤,香薷6斤,槟榔(先切薄片)6斤,羌活5斤,青防风6斤,建神曲(杵碎,炒)8斤,独活5斤

  • 耳鸣丸

    药方名称耳鸣丸处方大黄8两,山茱萸(制)8两,茯苓8两,泽泻8两,黄连10两,龙胆草10两,黄柏10两,栀子(炒)10两,黄芩10两,当归10两,龟版(炙)10两,熟地10两,山药10两,五味子(炙)

  • 沉麝汤

    药方名称沉麝汤处方木香、麝香、藿香叶、连翘、乳香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发背疽之人,时为庸医用毒药掩盒,或刀割伤血肉之重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煎至7分,不拘时候温服。摘录《集验背疽方》

  • 硇砂丸

    药方名称硇砂丸处方木香沉香巴豆肉(全者)各30克青皮60克(不去皮)铜青15克(研)硇砂7.5克(研)制法上二香、青皮三味细锉,同巴豆慢火炒令紫色为度,去巴豆为末,入铜青、硇砂二味研匀,蒸饼和丸,如梧

  • 马兰膏

    《古方汇精》卷四:马兰膏药方名称马兰膏处方马兰头不拘多少(冬季无叶,取根亦可)。功能主治小儿双足红赤,游风流火。如足至小腹,手至胸膛,多至不救,急用此方救之。并治大人两腿赤肿,流火,或湿热伏于经络,皮

  • 驻车丸

    药方名称驻车丸处方黄连360g炮姜120g当归180g阿胶180g性状为黄褐色的水丸;气微香,味苦、微辛。炮制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醋60ml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功能主治滋阴,止

  • 贝母黄芩汤

    药方名称贝母黄芩汤处方川贝母3钱,黄芩5钱,麦门冬3钱,茅根5钱,滑石4钱,瓜蒌仁3钱,罂粟壳4钱,青黛3钱,甘草2钱。功能主治清热止嗽主嗽血,脉象洪盛,血色紫暗者。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各家论述此方以

  • 葱尖簿荷汤

    药方名称葱尖簿荷汤处方葱尖7茎,薄荷5分,菊花5分。功能主治目伤风赤肿。用法用量煎薄荷、菊花熟,泡葱碗内,乘热熏目,须用中幅罨其前,使药气萃于目,少顷,目间有汗,乃徐徐饮之。摘录《医林纂要》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