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即钉翳。详该条。
见《云南中草药》。为小白撑之别名,详该条。
《集验良方》卷二方。又名龟龄集丹。鹿茸(茄茸用砂锅内煮一柱香,埋入土内一宿,晒干为末)、人参、穿山甲(酒浸软,酥炙黄,为末)各一两,熟地黄(酒浸)六钱,生地黄(人乳浸一日,瓦上焙为末)、酒当归各五钱,
证名。指两足及足心有发热感觉。见《素问·刺热篇》。多因肾虚所致。《不居集·热症》:“足心如烙者,虚火烁阴,涌泉涸竭也。澄按:足少阴其脉斜从小指趋至足心,出于然骨,循内踝入跟,为涌泉穴。此经原多气而少血
见《中国树木分类学》。即杧果,详该条。
书名。4卷。袁焯撰于1914年。袁氏辑录治疗验案62条。其中以内科杂病医案为主,案中对病因、病理、辨证论治等作了较详细的记录分析。有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辨析疾病证候。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环节之一,参见辨证论治条。
①寒热错杂表现之一。一方面寒邪感于上,而见恶寒、恶心呕吐、舌苔白等症;另一方面,热邪结于下,而见腹胀便秘、小便赤涩等症。②上、下各有不同的疾病,如上有痰饮喘咳的寒证,下有小便淋沥疼痛的热证。《灵枢·刺
病名。癖的别称。见《太平圣惠方·癖气》。《圣济总录》卷七十三:“聚于两胁间,有时而痛是也。以其僻在肋下,故名癖气。”详癖条。
选穴法之一。指以辨证论治的原则选取穴位的方法。例如脱肛属于中气下陷,不能摄纳者,应该灸百会、长强、神阙、足三里等穴以升阳提气、温固下元;属于热积大肠,胃火下注者,则针大肠俞、天枢、上巨虚、承山等穴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