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类方》第六册方。生姜四两,黄连二两。水淹一夜,慢火炒令姜紫色,去姜不用。为细末,每服二钱,茶水调下;治白痢用米饮酒调下。治晨泄,白痢。
【介绍】:赤松德赞执政(公元754~797)时期,应聘入藏的汉族医生马哈金达、哈密医生占巴西拉哈和印度医生达马拉扎三人,曾被誉为“三神医”。他们为藏族培养了大批藏医人材,对藏医学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证名。亦称猝瘖。出《素问·气交变大论》。指突然失音或语音嘶哑。多因突然冒寒,或寒包热邪,或肺伤津枯所致。《张氏医通·瘖》:“失音大都不越于肺,然须以暴病得之,为邪郁气逆;久病得之,为津枯血槁。盖暴瘖总
经验方。见《耳鼻咽喉科学》(武汉医学院)。雄黄、皂角、明矾、胆矾各等分。为末,枣泥为丸,每丸重0.12克,每服一丸,含化,日二次。功能化痰开窍,清热解毒,消肿祛痰。治慢性咽炎,咽部有异物感者。
指脏腑、经络发生病变时,视病情之虚实予以补母或泻子的针刺补泻法。《难经·六十九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其法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母、我
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见该条。
见《世医得效方》。为鸭跖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广东中医》4(1):40,1959。为茶子饼之别名,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GB43。出《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荥(水)穴。位于足背部,第四、五趾缝间,趾蹼缘上0.5寸处。布有趾背神经和趾背动、静脉。主治胁肋痛,寒热,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目外眦痛,颊颔肿
书名。3卷。明·翟良撰。约刊于十七世纪。本书专论小儿痘疹的发病、证候及治疗。书中将痘科各症分类辨析,并参照古说,予以阐述。现存多种近代刊本,其中或改为4卷本,或改为《保赤全书》、《痘科汇编》等名称,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