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论著作。2卷。清·张志聪撰于1670年。上卷大多采用问答的形式杂论医理,对脏腑功能、病原、病症、病种、证治、方剂等,分题予以辨析,说理简明扼要。作者对古医书和医家谬误之说颇多纠正,对六经和脏腑的功能
书名。3卷。清·黄惕斋辑,刊于1756年。本书系据《达生编》增补改编而成。分述胎前、临产和产后等多种病证。
胀病之一。《灵枢·胀论篇》:“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腰而痛。”《医醇剩义·胀》:“小肠为受盛之官,居胃之下,受盛水谷而分清浊,水液渗于前,糟粕归于后,寒气上逆,则化物不出,故小腹胀,引腰而痛也。当分理水
病证名。《竹林寺女科秘方》:“妇人胎前吐血气紧,日夜不得安卧,宜服紫苑汤治之。”即妊娠吐血。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要方》。位于足十趾之尖端。主治脚气,足趾麻痹,足背红肿;并用于急救。直刺0.1~0.2寸。艾炷灸3壮。
阴阳学说内容之一。以属于阳性的事物,居于阴位而名。《素问·金匮真言论》:“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素问·阴阳离合论》:“天覆地载,万物方生……则出地者,命曰阴中
综合性医书。6卷。清·程履新撰于1683年。本书有论有方,以方为主。卷1论述古医书,诊治要则、用药机要等;卷2~6分科、分门、分证记述方剂,以内科杂病方论为主,兼有五官,妇科,儿科,外科病证。每证列病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第八十八卷。由于小儿脾胃娇嫩,饮食生冷粘滞食物,困阻脾胃,不能消化,因而胶滞其间与血气相搏而成。症见乳食减少,腹内结块不散,日渐长大,坚固不移,并有胁下刺痛,恶心呕逆等。体弱者
【介绍】:见许佐廷条。
补法之一。亦称养血。是治疗血虚证的方法。症见面色萎黄、唇爪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以及妇女月经愆期,色淡量少,甚至闭经,唇舌色淡,脉细。常用方如归脾丸、四物汤、当归补血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