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肺病

肺病

病名。指肺脏的各种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肺为娇脏,主皮毛,主一身之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又为水之上源。多由外邪侵袭,或痰饮内聚,或肺气阴不足所致。《素问·藏气法时论》:“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腑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难经·十六难》:“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脉经》卷六:“肺病,其色白,身体但寒无热,时时咳,其脉微迟为可治。”《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卷二:“肺病,面白悲愁,嚏哭,吐衄,交血喘咳,寒热,脐右动气。”《太平圣惠方·肺脏论》:“夫肺为华盖,覆于诸脏。若肺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气盛则声嘶,语言用力,颤掉缓弱,少气不足,咽中干,无津液虚寒之气,恐怖不乐,咳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诊其脉沉缓者,此是肺虚之候也。”又:“夫肺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胸膈烦满,口赤鼻张,饮水无度,上气咳逆,咽中不利,体背生疮,尻阴股膝踹胫足皆痛,诊其脉滑实者,是肺寒之候也。”《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本病,诸气膹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数而欠,遗失不禁。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臑臂前廉痛。”《杂病源流犀烛·肺病源流》:“夫肺主皮毛,……汗出中风,与形寒饮冷,皆能伤肺,故其现证,如鼻塞声重,喘咳,气逆,肩背痛,嚏喷,胸满烦心,亦与太阳同。五志之火上炎,阴虚内烁,肝火挟心而刑金,亦能伤肺,故其现证,如肺萎肺痈,痿蹙,吐血声嘶,息有音,鼽衄,掌热,喘不休,口血出,皮毛焦,皆由火燥焦卷之故。若虚,则有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诸证,而此诸证,或由外伤,治与足太阳所感病同法,或邪盛郁塞,必于足太阳泻之,若伤于内者,正气衰,金被残贼,必于足少阴养之,使子能助母,而金气不至耗泄,于足太阴培之,使母能生子,而金气得以涵育,昔人云补水培土,是养金善法,洵有然也。”治宜祛风宣肺,清热润燥,肃肺化痰温肺化饮,滋阴降火益气养阴等法。参肺病各条。

猜你喜欢

  • 营分证

    温热病邪气内陷的阶段。多由气分证传变或卫分证逆传而来。以夜热甚,心烦不寐,斑疹隐现,舌质红绛,脉细数为主证。营是血中之气,营气通于心,病传营分,显示正气不支,邪气深入,内犯心包,影响神志或病及厥阴肝经

  • 发落

    病证名。出《素问·上古天真论》。由肾虚或血虚,不能荣养毛发所致。一般大病后、产后及营养不良者易患。头发渐落稀疏,枯燥无泽,细软而黄;重者头发可全部脱落。治宜滋肾养血。内服四物汤、六味地黄汤、首乌延寿丹

  • 脾虚泻

    病证名。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指小儿脾胃虚弱的慢性腹泻。因小儿脾胃嫩弱,乳食所伤,脾阳不足,不能温化水谷,水谷滞留,而成泄泻。症见食后作泻,腹胀便溏,水谷不化,面黄形瘦,神疲倦怠。治宜健脾

  • 智宣

    【介绍】:隋代医生。僧人,又名释智宣。撰有《发背论》1卷,已佚。

  • 汤执中

    【介绍】:宋代医官。随高宗赵构南渡,迁居永丰(今江西永丰县)。擅长妇科。

  • 导气

    针刺术语。《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用针时,通过缓慢的提插,以诱导邪气疏泄,引导正气恢复,达到扶正驱邪的效果。

  • 胞浆

    出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即孤浆。详该条。

  • 熊宗立

    【生卒】:1415~1487【介绍】:明代医家。字道轩。自号勿听子。福建建阳人。幼时多病,喜读医书,并从刘剡学医卜术。著述较多,涉及范围很广。曾对《内经》、《难经》、《脉经》、伤寒、外科、妇科、儿科、

  • 腹中雷鸣

    证名。即肠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参见肠鸣条。

  • 腋疬

    病名。见《外科启玄》卷六。又名血胤疮、结疬。为生于腋下,胁肋部位的痈疽、溃疡。可延及胸胁部,或有头、或无头、赤色、如皂角子大,痛如针刺。若发于期门穴者即腋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