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症因脉治·泄泻论》。指饮食过多损伤脾胃而致的晨泄。其症每至五更则腹中作痛,腹皮扛起,痛而欲泄,泄后稍减。脉多沉滑。若为热积,脉沉数;寒积,脉沉紧。治宜消导,用加减保和丸。热积用承气汤,寒积
病证名。小儿痉证之一。外感寒邪而致的痉证。清·吴鞠通《解儿难》:“风寒、风湿致痉者,寒痉也。风寒咳嗽致痉者,用杏苏散。”见于乳幼儿各种感染,如上呼吸道炎、肺炎等引起的惊厥。
即大补黄芪汤,见该条。
见《药材学》。即石蟹,详该条。
【生卒】:1017~1086年【介绍】:宋代官吏。福州人。庆历六年(1046年)进士,通晓水利。煦宁(1069~1077年)间主管虔州(今江西赣州)时,鉴于当地风俗相信巫祝鬼神,不信医药,刘彝严禁巫医
见伤寒方经解条。
病证名。亦名妊娠消渴。《妇科胎产百病》:“胎前消渴是三焦火盛,四物汤加生地、黄柏立效。”
【生卒】:1069~1135【介绍】:宋代医生。字彦昭。祖籍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后迁居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自幼体弱多病,读《难经》、《素问》,专心研究医学,以医术闻名江浙一带,尤擅长针灸。治疗
疟疾之一。指疟疾发于夜间者。①即三阴疟。《医宗金鉴》卷四十二:“疟在夜发,名曰三阴疟疾。”详见三阴疟条。②即鬼疟。《张氏医通·疟》:“夜疟俗名鬼疟。此邪入血分,宜升散血脉之邪。《千金》内补建中加升、柴
出《名医别录》。为黄芩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