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肠风

肠风

病名。《素问·风论》:“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系指一种以便血为主症的疾病。后世用其名而含义不一。①指大肠久积风冷所致的便血。《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大肠中久积风冷,中焦虚热,……风冷热毒,搏于大肠,大肠既虚,时时下血,故名肠风也。”可用卷柏散、内补散等方。②泛指内痔外痔、举痔、脱肛肛瘘出血。《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槐角丸治五种肠风泻血:粪前有血名外痔;粪后有血名内痔;大肠不收名脱肛;谷道四面弩肉如奶名举痔;头上有孔名瘘。”③指因风邪而便纯血鲜红的病症。《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亦称为风利。《证治汇补·下窍门》:“或外风肠胃经络而入害,或内风肝木过旺而下乘,故曰肠风。”其症便前出血如注,颜色鲜红,肛门不肿痛,或见腹痛肠鸣。外风可选用槐角丸或柏叶汤;内风宜选用胃风汤人参胃风汤。④指以湿热为主因的下血。《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肠风者,肠胃间湿热郁积,甚至胀满而下血也。宜槐花散,或四物汤加阿胶、山栀、地榆。而其条分缕判,则有风入大肠,留滞不散,挟湿而成者,宜加减四物汤;有阴分虚,血不循经而成者,宜四物汤地榆散合用。”参见便血有关条。

猜你喜欢

  • 夏继昭

    【介绍】:见夏云条。

  • 白附子汤

    《审视瑶函》卷五方。荆芥穗、防风、菊花、甘草、炮白附子、苍术、木贼、羌活、白蒺藜、人参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服。治乌风内障初起,两眼黑花昏昏。

  • 耳疮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足少阴为肾之经,其气通于耳。其经虚,风热乘之,随脉入于耳,与血气相搏,故耳生疮”。或由肝、胆、三焦湿热上冲所致。症见左耳或右耳,或两耳生疮,焮红肿痛,或破流脓水,身发寒

  • 丁香疝气汤

    即延胡丁香丸,见该条。

  • 地松柏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铺地蜈蚣之别名,详该条。

  • 白丁

    病名①出《中藏经》卷三。五丁之一,发于右鼻下,初如粟米,根赤头白,麻木或痛痒,使人憎寒头重,状若伤寒,不欲食,胸膈闷喘,治同疔疮。②出《外科启玄》卷二。肺疔之别名,见该条。

  • 燥热痿

    痿证之一。见《症因脉治》卷三。由于燥热伤津耗血,宗筋失于营养所致。症见手足痿软,不能行动,伴有皮毛干枯,口燥唇焦等症。治宜清热润燥,滋阴养血。用知母石膏汤、滋燥养荣汤加减。《血证论·痿废》:“肺气热,

  • 针麻诱导

    针麻术语。针麻过程中,为了提高痛阈,达到手术的要求,须在手术前施以针刺,当获得针感后,进行手法操作或用电针给予一定的刺激,这个过程称针麻诱导。从针刺得气至手术开始所需要的时间称针麻诱导期。诱导期一般为

  • 明睛地黄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方。生地黄、熟地黄各一斤,牛膝(酒浸)三两,石斛、枳壳(麸炒)、防风各四两,杏仁(去皮尖,麸炒黄,研去油)二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腹、食前温酒吞下或米汤

  • 舌横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作横舌,即哑门,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