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行发热

经行发热

病证名。见明·陈文昭《陈素庵妇科补解》。亦名经来发热经病发热。包括经行潮热。指每值经期行经前后出现以发热为主症的病症。有外感内伤虚实之分,以内伤居多。《女科经论》引李氏“经行潮热有时为内伤,属于虚;潮热无时,为外感,属于实。”《医宗金鉴》“在经前则为血热之热,经后则为血虚之热。”若因经期感受外邪,表被邪束,邪正交争,营卫失调,症见发热、恶寒、无汗,治宜发散表寒,方用四物汤加麻黄。感受风邪者症见发热恶风自汗,治宜调和营卫,方用四物汤加桂枝。若因热伏冲任冲脉气盛,气火内燔,症见发热面赤口干喜饮,心烦易怒,治宜清热凉血调经,方用清经散。若肝郁化火,症见头晕目眩,胸胁乳房胀痛,口苦咽干,治宜疏肝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味。若阴虚内热,症见午后潮热,盗汗,手足心发热,治宜养阴清热,方用加味地骨皮饮。若因气血虚弱,经行气血泄,气血阴阳失调,症见经行或经后低热,动则汗出,神疲肢软,少气懒言。治宜益气固表,方用玉屏风散当归白芍。若因瘀血滞于胞宫,气血瘀阻,营卫不和,症见经来发热,腹痛拒按,治宜活血化瘀清热,方用血府逐瘀汤

猜你喜欢

  • 小儿疳伤眼目

    病名。《银海精微》:“小儿疳伤眼目,疼痛羞明不开,乌睛上青翳如黑珠子,或白膜遮睛。”即小儿疳眼,详该条。

  • 梅花翳

    病证名。见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指黑睛生翳成片,状如梅花瓣者。参见翳条。

  • 下燥治血

    叶桂治疗下部燥证的经验。见《临证指南医案》。久病损及下焦肝肾之阴,每致虚火时炎,症见咽喉干痛,痰中混血,昼凉夜热,宜养阴滋肾,金水并调,用西洋参、玄参、生地、麦冬、百合、阿胶等药。肝肾阴伤、液燥生风者

  • 本节

    ①骨骼部位名。指掌关节或趾蹠关节的圆形突起部。《灵枢·骨度》:“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②泛指近端的指(趾)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指之后节日本节。”

  • 心气不收

    详心气不固条。

  • 遍身丹毒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四。即游丹。见该条。

  • 一阳二阴

    脉的阴阳兼象之一。如脉长而沉涩。《难经·四难》:“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

  • 桑木灸

    灸法之一种,即桑柴火烘法,详该条。

  • 幼科集腋

    书名。朱裕原撰。刊于1936年。此书专述儿科推拿,治术上作者推崇夏鼎之《幼科铁镜》。书中先述推拿辨证总论,并附全身部位推拿图10幅。后列述惊风24症推拿法,并重点介绍夏鼎有关脐风推拿法、救脐风法、治麻

  • 散风苦参丸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四方。苦参四两,炒大黄、独活、防风、枳壳(麸炒)、玄参、黄连各二两,黄芩、栀子、菊花各一两。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水或茶酒送下,日三次。治癣疮由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