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

中医术语。用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临床实践的基础理论之一。来源于医疗实践。其形成和发展,与针灸推拿气功等的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学术的理论核心。从文献考察,早在二、三千年以前,中国医家已把针灸的临床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已有医方、经脉和《导引图》等多种医书。《黄帝内经》对经络的内容已有比较完整的论述,而且形成了系统的理论。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籍以运行气血,营养机体,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已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此后,历代中医文献又不断有所补充和发挥。由于历史条件限制,祖国医学对经络学说未能作出进一步的认识。近年从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积累了许多资料,如经络敏感人的相继发现,证明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探究经络感传的实质已为研究者所瞩目,他如针刺麻醉的成功等,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经络开辟了新的道路。对于经络实质,迄今还不能从解剖学和组织学上得到形态证实,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见解。如有人根据一些经络现象不同于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的分布情况而认为经络是一种至今尚未发现的特殊结构;有人以神经通路的某一部分受到阻滞、切断或破坏后,针刺效应和循经感传就相应消失,以及从尸体上观察到多数经穴都分布在神经通路上的特点,认为经络与神经系统关系比较密切;有人则提出淋巴反应系统的理论;还有人认为经络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特殊机能排列在人体局部的投射,由此解释针刺一个穴位能够引起一条感应路线的原因。此外,还有经络-内脏-皮层相关说;经络与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相关说;类传导假说等。还有学者从控制论观点进行解释,将人体看作是一个自动的控制系统,而经络相当于“传导道”,穴位则相当于“发生器”,针灸等刺激相当于“信息源”,经络在控制系统与控制对象之间传递着控制信号与反馈信号等等。目前,国内有人提出,第三平衡论和整体区域全息论,即经络是一个新的系统,与已知的神经系统共同协作维持体内的平衡调节。都为经络研究提高了良好的思路。

猜你喜欢

  • 茄母

    出《摘元方》。为茄根之别名,详该条。

  • 龙蠔理痰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清半夏12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8克,生赭石、炒黑芝麻、炒柏子仁、白芍药各9克,朴硝、陈皮、茯苓各6克。水煎服。治思虑生痰,因痰生热而致的神志不宁。

  • 经行眩晕

    病名。指每逢行经期或经后出现头目眩晕,视物昏花的病症。多因血虚,肝肾阴虚,痰湿所致。若素体血虚,或精血化源不足,经行时其血更虚,血虚不能上荣于脑,症见经期或经后头晕如旋,面色白,心悸少寐,经行量少,色

  • 伤寒补天石

    书名。2卷,续编2卷。明·戈维城撰。上卷自伤寒统辨起至冬温伤寒共51篇;下卷自时行疫症起至足厥阴肝经证共46篇;续编2卷,自恶风、恶寒起至百合病,共43篇。本书统论四时外感诸病较有条理,并记载前人从未

  • 滚地龙

    见《广东中草药》。为鸡骨香之别名,详该条。

  • 夜合叶

    见《贵州药用植物目录》。为大飞扬之别名,详该条。

  • 桐油树子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即油桐子,详该条。

  • 灸痔法

    即以艾灸穴位治疗痔漏的方法。出《五十二病方》。《外台秘要》卷二十六曾引录“崔氏灸痔法”。现已少用。

  • 勉学堂针灸集成

    见针灸集成条。

  • 半天吊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榕须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