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亦称燥凉。指感受秋燥之邪而偏寒者,与温燥相对而言。《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温病条辨》卷四:“盖燥气寒化,乃燥气之正。……
五脏疟之一。《素问·刺疟篇》:“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治宜四逆汤等。参见五脏疟条。
【介绍】:南宋医家。晚年隐居,故又称温隐居。祖籍河南,其高祖始寓居四明(今浙江宁波),得医师王承宣之传。历三世至其父温制斡,以儒医名于时。承家学,亦精于医,自淳熙之年(1174年)悬壶后,即名显京邑,
①病名。指伤寒少阳病而见头痛者。见《兰室秘藏·头痛门》:“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②证名。指头痛而在少阳经脉循行部位者。《冷庐医话·头痛》:“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参见头痛
经穴名。代号LR5。出《灵枢·经脉》。别名交仪。属足厥阴肝经。足厥阴之络穴。位于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近内侧缘处。布有隐神经的分支,后方有大隐静脉通过。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疝气,小便不利,睾丸
古病名,厥证之一,出《素问·缪刺论篇》等。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状如昏死的恶候。或兼见手足逆冷,肌肤起粟,头面青黑,精神恍惚不宁;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头旋晕倒,呼吸低微而不连续,脉微弱如绝。治宜以针灸
【介绍】:见元好问条。
见《贵州民间药物》。为水龙骨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即肛漏。详该条。
病证名。出元·朱震亨《幼科全书》。指因食积阻滞肠胃而引起的呕吐。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大便不通及肛门不排气等。针刺足三里,内庭;并配合中药利气导滞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