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金匮翼·诸血统论》:“阳虚失血者,脾胃气虚,不能固护阴气也。仁斋直指云:血遇热则宣流,故止血多用凉剂。然亦有气虚挟寒,阴阳不相为守,荣气虚散,血亦错行,所谓阳虚阴必走是耳。外证必有虚冷之状,
证名。指胃气虚、胃阴虚所出现的病证。《脉经》卷二:“胃虚……病苦胫寒不得卧,恶寒淅淅、目急,腹中痛,虚鸣,……时寒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参见胃病、胃气不足、胃阴虚等条。
见《妇科玉尺》卷五。即香附散第一方,见香附散条。
病证名。小儿消渴证之一。又名肾消。《幼科铁镜》:“消浊,火动消肾,移热于膀胱。”《幼幼集成》:“乃上消之传变,肺胃之热久不清,乃至动而消肾,移热于膀胱,小便浑浊,色如膏脂,名曰下消。”治宜滋阴清热。用
《洞天奥旨》卷六方。金银花、麦门冬各三钱,生甘草、紫菀、百部各五分,生地黄、百合各二钱,款冬花、贝母、白薇各三分。水煎服。治肺痿,咳嗽已久,肤黄肌瘦,毛悴色焦,膈上作痛,气息奄奄。
见《江苏省植物药材志》。即枸杞叶,详该条。
①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四种精微物质和动力基础。参营、卫、气、血各条。②温病学说借卫与营、气与血的阴阳表里相对关系,将温病传变由外而内、由气及血的过程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临床辨证论治的纲领。
《外台秘要》卷三十四引《小品方》方。独活三两。水煎,或水、酒各半两煎服。治产后中风体虚者。
疝之别称。出《奇效良方》卷四十七。详疝条。
病名。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三。即冷疮。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