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医书。不著撰人(或题元·朱震亨撰)。1卷。本书介绍临床较常见病证的病因、证候及治疗方药,其中以泄痢、头风、消渴等内科杂病为主,兼及胎产、疮疡、眼证等病证。论述简要,治法能根据不同的病证临机应变,
病证名。为小儿惊风后,瞳人不正,斜于左右。属惊风后,肝经失养所致。治宜养血益肝,用人参、阿胶煎水温服(《仁斋直指方》)。
病名。见《原机启微》。即胬肉攀睛。详该条。
证名。见《经验医库》。指呕吐因脾胃虚弱所致者。《石室秘录》卷三:“胃吐出于脾虚。脾气不下行,自必上反而吐。补其脾气则胃气自安。”宜用附子理中汤等。
病证名。出《奇效良方》。指婴儿血分热毒而引起的黄肿。小儿胎热者,初生下肌肤红白,二月已后,遍身黄肿,眼闭不开,作呻吟声。此因胎内有热,或因妊母服热药,热毒遗于胎儿所致。治宜内服清热解毒之剂,外用黄柏煎
解剖学同名器官。位于口腔。《灵枢·五阅五使篇》:“舌者心之官也。”舌之根部称为舌本,舌之尖部称为舌尖,舌之两侧称为舌旁,舌底经筋称为舌系,舌之中部称为舌中。舌内应于心,司味觉,与吞咽、发音有密切关系。
病名。髭,本作“頿”(《说文》)。口上须也。段注:“在口上、在颊亦得名须。”①指发于颊部之痈疽。②痄腮,一名髭发(《医宗金鉴》卷六十三)。
病名。指感受暑热,传入肠胃而致的疾病。见《丹溪心法》卷一。《医林绳墨》卷一:“冒暑者,其人元气有余,但不辞辛苦,暑热冒于肌表,而复传入于里,以成暑病也。是则腹痛水泻,口渴欲饮,心烦躁热,胃与大肠受之,
经穴别名。见《中国针灸学》。即白环俞,见该条。
见《中药材手册》。为皂角刺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