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瘀血发热

瘀血发热

病证名。指因瘀血所致的发热。《伤寒全生集·辨内伤瘀血症发热状类伤寒》:“凡跌扑损伤,或被人踢打,或物相撞,或致挫闪,一时不觉,过至半日或一二三日而发者有之,十数日或半月一月而发者有之。一般寒热交作,其心胸胁小腹满痛,按之手不可近者,此有瘀血也。或一时伤重,就发寒热,瘀血上冲,则昏迷不省如死之状,良久复苏,轻则当归导滞汤,重则桃仁承气汤加苏木红花牛膝桔梗、姜汁,量其元气,下其瘀血则愈。”《金匮翼·瘀血作热》:“瘀血发热者,其脉濇,其人但漱水而不欲咽,两脚必厥冷,少腹必结急,是不可以寒治,不可以辛散,但通其血,则发热自止,当归承气汤。”《不居集》下集:“瘀之日久,则发为热,热涸其液,则干枯于经络之间,愈干愈热,愈热愈干,而新血皆枯,……补之不可,凉之不可,而立大黄虫丸。”因瘀血部位不同,证治各有所异。《血证论·发热》:“瘀血发热者,瘀血在肌肉翕翕发热,证象白虎,口渴心烦,支体刺痛,宜当归补血汤,合甲巳化土汤加桃仁、红花、柴胡防风知母石膏血府逐瘀汤亦治之。瘀血在肌腠寒热往来,以肌腠为半表半里,内阴外阳,互相胜复也。宜小柴胡汤加当归、白芍丹皮、桃仁、荆芥、红花治之,桃奴散黄芩、柴胡亦治之。瘀血在腑,则血室主之。证见日晡潮热,昼日明了,暮则谵语,以冲为血海,其脉丽于阳明,故有阳明燥热之证,桃仁承气汤治之,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白芍亦治之。瘀血在脏,则肝主之,以肝司血故也。证见骨蒸痨热,手足心烧,眼目青黑,手发摧折,世以为难治之证,而不知热血在肝脏使然,宜柴胡清骨散加桃仁、琥珀干漆、丹皮治之。”参见发热等条。

猜你喜欢

  • 等分

    指方剂中各个药物的用量相等。

  • 伏热在里

    体内先有热邪潜伏,或其他邪气郁而化热,致肠胃热积。临床表现为发病时即见咽干、口臭、腹胀压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等内热症状。

  • 文旦

    见《闽产录异》。为柚之别名,详该条。

  • 许用韶

    【介绍】:见许律条。

  • 去恶清肺汤

    《医醇賸义》卷四方。当归、苏子、贝母各二钱,川芎、桃仁、延胡索、橘红各一钱,炮姜、降香各五分,山楂炭、桑白皮各三钱,苏木三分。水煎,加童便一杯冲服。治新产之后,恶露上冲于肺,气喘鼻掀,头汗微出。

  • 高风障症

    病名。见《审视瑶函》。即高风雀目内障。详该条。

  • 怫忾(kái 慨)

    怫,郁;忾,气。气郁于内,满闷不舒。《灵枢·寿夭刚柔》:“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

  • 三元

    指头、腹、足三处。《千金方》卷二十八:“头腹足为三元也。”

  • 生地黄黄连汤

    《张氏医通》卷十六方。生地黄、赤芍药、当归、川芎、黄连、黄芩、栀子、防风。水煎服。治失血后燥热瘛疭,脉数盛者。

  • 脾中积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又名中脾积。食硬物或冷物伤脾而成的积滞。症见面黄,或带虚浮,脐上微痛,肚皮热,饮食减少,脐上及腹中痛,所食不化,头微热。治宜消积健脾。先用取癖丸,后用匀气散、醒脾散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