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痢疾

痢疾

病名。见《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本病以腹部疼痛,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里急后重,下粘液及脓血样大便为特征。常因外受六淫疫毒之气,内伤七情劳役,或饮食不慎,积滞肠中,传导失常所致。治宜分辨虚实实证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虚证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痢疾从病因分,有风痢痧痢暑痢湿热痢寒痢热痢疫痢毒痢气痢。从大便性状分,有赤痢白痢血痢赤白痢脓血痢五色痢等。从病情轻重和病程分,有噤口痢休息痢奇恒痢久痢虚痢等。详见各条。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

猜你喜欢

  • 石膏葱白汤

    《伤寒总病论》卷五方。豆豉半升,葱白(连须)二两,石膏、生姜各四两,栀子仁、升麻、大青、芒硝(烊化)各一两五钱。为粗末,水煎,日分三至四次服。治阳毒所损,体热生斑,气喘引饮。

  • 虎须疔

    病名。《疡医准绳》卷二:“虎须疔生于唇下。”证治同人中疔。

  • 中络

    ①中风证候类型之一种。见《医门法律·中风门》。即“邪在于络”(《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风证情最轻者。《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盖口眼斜,肌肤不仁,邪在络也。”②中行之络。《素问·骨

  • 湿阻中焦

    中焦指脾胃。即湿邪阻滞脾胃,影响其运化功能。症见头重、怠倦、脘闷、腹胀、纳呆、口粘渴、喜热饮、小便短赤,舌苔厚白或腻,脉缓等。

  • 舌卒肿

    病名。《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舌卒肿,满口溢出,如吹猪胞气息不得通。”参见泡舌、脬舌条。

  • 破阳伞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兔儿伞之别名,详该条。

  • 捏积

    即捏脊。详该条。

  • 韩保升

    【生卒】:九世纪【介绍】:五代时期本草学家。蜀(今四川)人。曾任蜀翰林学士。对药物品种、性味有研究,治病用药也很有经验。根据蜀统治者孟昶的要求,曾与蜀诸医士共同以《新修本草》为基础,校正增删,并加注释

  • 穭豆衣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黑大豆皮之处方名,详该条。

  • 长生果

    出《本经逢原》。为落花生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