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疫毒痢

疫毒痢

病名。指痢疾之传染性强而病情危重者。见宋《史载之指南方》。亦称“疫痢”、“时疫痢”。《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已有“天行毒病,挟热腹痛,下痢,升麻甘草黄连当归、芍药、桂心黄柏各半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服之当良”的记载。多由疫毒流行,互相染易,壅滞肠道,燔灼气血所致。主要症候为发病急骤,高热呕吐烦躁口渴,腹痛剧烈,后重特甚,痢下脓血,多为紫红色或血水状,便次频多,甚至昏迷痉厥。儿童每于未痢之前,即呈昏迷、抽搐,甚或肢冷、喘促,脉微欲绝等危象。治法以清除肠积,凉血解毒开窍解痉为主。可用白头翁汤槟榔顺气丸当归银花汤犀角地黄汤紫雪丹等方。本病类似中毒性痢疾,及痢疾伴有严重脱水,电介质紊乱的重症患者。宜中西医结合进行抢救。参见疫痢条。

猜你喜欢

  • 蟹睛

    病证名。见《圣济总录》卷一百零六。又名蟹睛疼痛外障、蟹目、蝇头蟹眼、蟹睛横出、离睛、损翳、蟹珠、蟹睛翳、黑珠翳。多由肝火上攻,黑睛翳溃或外伤所致。证见黑睛破损,黄仁从破口突出如珠,形似蟹眼,周围绕以白

  • 胃气虚热

    病证名。又名胃虚热。①胃气虚弱而引起的发热。《小儿药证直诀》:“发热而不欲饮水者,胃气虚热也。用白术散。”若见于热病后期,兼有口干、舌燥者,宜养胃生津,用竹叶石膏汤加减。②“吐泻昏睡,露睛者,胃虚热”

  • 妊娠呕吐

    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即恶阻。详该条。

  • 胎寒胃冷啼

    病证名。出《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一。指婴儿面白唇青,时时啼叫的证候。由于母妊娠之时,寒温失理,取凉饮冷,冷气停滞,触入胞中,致婴儿出生之后,冷伏脾胃所致。治宜温中止痛。用理中汤。

  • 吸吸

    喻语言不能接续之状,多因元气虚弱所致。《灵枢·癫狂》:“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

  • 发背瘤

    病名。即生于上臂外侧的瘤。见清·高梅溪《外科图说》卷三。

  • 弱证喉癣

    病名。①《咽喉脉证通论》:“此症因酒色过度,或劳碌忧郁所成。其状喉间红筋红瘰蔓延而生,津咽疼痛,夜间发热,口燥舌干,六脉洪数。”治宜养阴清热。可选用四物汤、知柏地黄汤等加减。②喉癣。见《喉科杓指》卷二

  • 锁肚

    病证名。①指初生儿大便不通。婴儿出生后二、三日不大便,除生理畸形外,大多由于胎热壅结,或胎禀不足,大肠传送无力所致。胎热者宜清肠,用一捻金;胎禀不足者宜益气,先用独参汤,继以蜜煎导法。②脐风三证之一。

  • 补土派

    金元时期的一个医学派别。详见金元四大家条。

  • 杨上善

    【生卒】:六至七世纪【介绍】:隋唐时期医学家。籍贯不详。大业中(605~616年)曾任太医侍御,很有名望。撰有《黄帝内经太素》30卷,是注解《内经》最早的医家之一,对后世研究《内经》作出了较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