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恶风

恶风

①证名。可由外感内伤引起。《伤寒明理论》卷一:“伤寒恶风,何以明之?《黄帝针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风邪中于卫也,则必恶风。何者?以风则伤卫,寒则伤荣,为风邪所中,于分肉不温而热矣,皮毛不充而缓矣。腠理失其肥,则疏而不密,开阖失其司,则泄而不固,是以恶风也。是恶风、恶寒二者均为表证。其恶风则比之恶寒为轻也。……恶风虽悉在表,而发散又自不同。若无汗而恶风者,则为伤寒,当发其汗。其汗出而恶风者,则为中风,当解其肌。里证虽具,而恶风未罢者,尤当先解其外也。又有发汗多亡阳,与其风湿,皆有恶风之证。盖以发汗多,漏不止则亡阳,外不固,是以恶风也。必以桂枝加附子汤温其经而固其卫。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湿胜,自汗皮腠不密,是以恶风也。必以甘草附子汤散其湿而实其卫。由是观之,恶风属乎卫者,可知矣。”《内外伤辨惑论》卷上:“其内伤与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然亦恶风。……与伤风伤寒俱不同矣,况鼻流清涕头痛自汗,间而有之。鼻中气短少气不足以息,语则气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欲食,三者互有之。”参见恶寒条。②指病邪。《素问·脉要精微论》:“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③古病名。指厉气中人所致的疾患。《圣济总录》卷十八:“恶风者,皆五风厉气所致也。……其毒中人五藏则生虫,亦有五种虫,生息滋蔓,入于骨髓,五藏内伤,形貌外应。故食肝则眉睫堕落;食肺则鼻柱倒塌;食脾则语声变散;食肾则耳鸣如雷鼓之声,心不受食,食心则为不可治。是故谓之恶风。”治用殊圣散、胡麻散天麻散等方。

猜你喜欢

  • 大荠

    出《尔雅》。为菥蓂之别名,详该条。

  • 九节篱

    见《湖南药物志》。为九头狮子草之别名,详该条。

  • 参芪益气汤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五方。人参、黄芪、白术、五味子、麦门冬、陈皮、炮附子、炙甘草。水煎服。治厥逆而兼气虚者。

  • 绛雪园得宜本草

    见得宜本草条。

  • 鼻孔

    七窍之一。位于鼻翼下方的孔窍。是呼吸空气出入的通道。古人认为观察鼻孔的出气,可以测候膀胱水道是否通利。《灵枢·师传》:“鼻孔在外,膀胱漏泄。”

  • 白金条

    见《分类草药性》。为八角枫之侧根,详八角枫条。

  • 隔姜灸

    间接灸之一。取厚3毫米左右的生姜片,以细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上施灸,待病人觉痛,将姜片略略提起,稍停放下再灸,直至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止,适用于一般虚寒病症。如果在艾绒中掺入少量麝香,再隔姜灸之,

  • 辰砂

    出《本草图经》。为朱砂之处方名,详该条。

  • 郑氏彤园医书四种

    丛书名。22卷。清·郑玉坛撰。刊于1796年。本书包括《伤寒杂病心法集解》(附《医方合编》)、《幼科心法集解》、《彤园妇科》、《外科图形脉证》(附《医方便考》)四种。系在《医宗金鉴》编次的基础上,旁采

  • 背窬(xū 俞)

    新生儿脊椎管没有完全闭合的一种先生性畸形。清·吴溶堂《保婴易知录》:“小儿初生背上有孔窬一二个,其内有膜完护脏腑者,得生;如无膜露见脏腑者,即死无救。”与脊柱裂相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