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干霍乱

干霍乱

病名。俗称搅肠痧斑痧乌痧胀。指突然腹中绞痛,吐泻不得的疾患。多因冷气搏于肠胃,或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闭塞经隧气滞血凝,中气拂乱所致。《诸病源候论·干霍乱候》:“干霍乱者,是冷气搏于肠胃,致饮食不消,但腹满烦乱、绞痛、短气,其肠胃先挟实,故不吐利。”《圣济总录·干霍乱门》:“干霍乱之状,中气喘争而不吐不利是也,肠胃挟实,与冷气相搏,正气暴衰,神志昏冒,上下隔塞,白汗自出,治之稍缓,则不可救。”《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干霍乱,即俗云搅肠痧,亦由胃气虚猝中天地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间,上不得吐,下不得泻,以致肠胃绞痛异常,胸腹骤胀,遍体紫黑。”《医学心悟》卷三:“干霍乱证,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搅肠大痛,变在须臾。古方以烧盐合阴阳水引而吐之,或以陈皮同煎吐之,或用多年陈香橼煎汤更佳。俗名搅肠痧、乌痧胀,皆此之类。此系秽气闭塞经隧,气滞血凝,脾土壅满,不能转输,失天地运行之常,则胀闭而危矣。”《医宗己任篇·霍乱》:“有干霍乱者,俗名斑痧,又名搅肠痧。吐泻不见,面色青冷,腹中绞痛,乃阴阳错乱最恶之候而最易治。急刺委中部分出血,明矾末调饮探吐,或用菜油探吐,兼用碗刮背上,用苧麻根蘸清菜油,刮夺命穴,督脉后顶天庭等处,后服砂仁细末数口,连嗳数十声即愈。”本病除内服药物探吐、急刺委中出血外并可刺十指出血。参见霍乱等条。

猜你喜欢

  • 真邪

    真气与邪气的合称。《素问·气交变大论》:“阴阳往复,寒暑迎随,真邪相薄。”《素问·离合真邪论》:“真邪以合。”

  • 蛔虫贯膈

    病证名。出清·余梦塘《保赤存真》卷四。系脾胃虚寒,蛔虫上扰的证候。症见右上腹部阵发绞痛,痛时患儿哭叫,屈体弯腰,出冷汗,面色苍白,常伴呕吐,可吐出蛔虫和胆汁。阵痛之间仍留微痛。剑突下稍右疼痛拒按,脉弦

  • 赵约

    【介绍】:南北朝时期北魏医生。清河(今河北省境内)人。崔彧弟子。

  • 玉饼子

    见《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即白饼子第一方,见白饼子条。

  • 临证指南

    见临证指南医案条。

  • 荸荠苗

    见《苏州本产药材》。即通天草,详该条。

  • 阴阳两虚

    指脏腑阴阳俱虚,或气血俱虚,或肾阴阳俱虚。可因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或阴阳俱损而致。在辨证方面,既有阳虚的见证,又有阴虚的见证。治疗原则应两补阴阳,并根据阴阳虚损的情况,分主次施治。

  • 齿焦

    牙齿焦枯。阴液受伤所致。齿焦有垢,为肾虚火盛,胃液未竭;齿焦无垢,为胃液大伤,脾肾之阴枯竭,病多危重。

  • 恶漏

    病名。见王芳林《临床实用痔漏学》。即坏疽漏。参见该条。

  • 因时制宜

    治疗基本法则之一。按照季节寒热的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气候变化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治疗也应注意气候的特点。例如夏季气候炎热,腠理疏开,对于患风寒感冒者不能过用辛温,以免汗多而耗伤阳气,损伤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