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兰室秘藏》。又名月漏、血漏、经血不断、漏下、漏下不止、月水不绝、月水不断、经脉不止、经候不止等。指阴道出血淋沥不断,或经期血来而持续日久不止,血量较少或略增多。病因多为气虚、血热、阴虚、气郁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虎口疔。见该条。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四十:“此由胞络虚损,冷热不调,风邪客之,邪气乘于阴,搏于血气,变而生息肉也,其状如鼠乳。”《肘后备急方》卷五治阴中息肉突出,用醋浸乌头三日后,以此浸液外洗息肉。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又名缺盆疽、锁骨疽、发历疽、石疽、历疮。因肝胆二经积热而成。生于缺盆穴(锁骨上窝处)。初起患部肿大如豆,渐大如李,色紫,坚硬疼痛;可伴寒热往来,筋脉拘急,不思饮食,胸腹膨胀,
古病名。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多由厥阴肝脉积气攻窜所致。《类经》卷十七:“疝在厥阴,其出入上下不常,与狐相类,故曰狐疝风。此非外入之风,乃以肝邪为言也。”参见风疝、狐疝条。
病名。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肾虚则水妄行,流溢于皮肤,故令身体面目悉肿,按之没指而无汗也。腹如故而不满,亦不渴,四支重而不恶风是也。脉浮者,名曰皮水也。”治宜通
《素问》篇名。本篇主要讨论真气与邪气的离合,说明在针刺时应掌握邪气初至真邪未合的时机,而及早治疗,故名。文中还介绍了针刺的宜忌和操作方法,强调刺法必须结合天、地、四时、五行、三部九候,全面审察。
《证治准绳·幼科》集二方。青木香、枳壳(麸炒)各半两,甘草二钱半。每服二钱,水煎,不拘时服。治小儿阴茎无故而肿或痛缩;并治咳嗽痰喘。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四。指发于头巅顶部的痈,由热毒上壅,凝聚而发。证治见外痈条。
为分布在肩关节周围的肩髃、肩前、肩后三个穴位的合称。肩髃:见该条。肩前:在腋前皱襞头上1寸。肩后:在腋后皱臂头上1.5寸。主治肩痛不举,上肢瘫痪或麻痹等。各刺1~1.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