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唇疮

唇疮

病证名。又名唇胗唇疡。①《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脾胃有热气发于唇,则唇生疮。”可流黄水,或痒或痛。治宜清解脾胃郁热。内服泻黄散加减,外以黄柏、野蔷薇根等分为末,水调敷唇部,或熬汁浓缩成膏涂搽。②由伤寒狐惑,小儿疳所致唇部起疮。《沈氏尊生书》卷二十三:“伤寒狐惑,虫蚀其脏,则上唇生疮,虫蚀其肛,则下唇生疮,是脏腑之病,未尚不应诸口也。”又《片玉心书》:“儿疳,昏睡烦躁,鼻烂汁臭,齿断生疮,下利黑血,虫食下部为狐,下唇有疮;虫食其脏为惑,上唇有疮。”可用锡类散外涂。

猜你喜欢

  • 棒击法

    推拿手法名。以特制的软棒轻轻捶击肢体穴位的方法。《医学入门·历代医学姓氏》:“马湘:字自然。唐之盐官县人,……治病以竹杖打之。”

  • 红油菜

    见《四川中药志》。为芸苔之别名,详该条。

  • 香蛇麻

    见《新疆中草药手册》。为啤酒花之别名,详该条。

  • 目瘴

    病证名。出《灵枢·热病》。瘴,引纵也。谓宜近而引之远,宜远而引之近,皆为牵掣也。此处指目牵动感。

  • 泻心各半汤

    《症因脉治》卷三方。川黄连、甘草、桑白皮、地骨皮。水煎服。治肺热腹胀,心火刑金者。

  • 阴支

    十二地支各有阴阳所属,其中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 空心蕹藤菜

    见《福建中草药》。为空心苋之别名,详该条。

  • 痘科类编释意

    书名。3卷。明·翟良撰。约刊于十七世纪。本书专论小儿痘疹的发病、证候及治疗。书中将痘科各症分类辨析,并参照古说,予以阐述。现存多种近代刊本,其中或改为4卷本,或改为《保赤全书》、《痘科汇编》等名称,但

  • 寒滞肝脉

    指寒邪凝滞于肝脉的病机。肝的经脉络于外阴部,经过小腹,分布两胁,寒邪凝滞于肝脉,可使经脉挛急,症见下腹胀痛,牵引睾丸坠痛,并见肢冷畏寒,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等。治宜温肝散寒。

  • 名医传

    书名。见《唐书·艺文志》。《宋史》作《历代名医录》。7卷。唐·甘伯宗撰。据《玉海》记载,此书收集“自伏羲至唐,凡一百二十人”。原书已佚,《历代名医蒙求》等书有所引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