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医药机构名。其职责为:掌管医学教育,考核并选拔医生,校勘名医撰写的文章以及检查鉴定药材等。设提举和副提举,主管该机构。
《医学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卷五十四方。人参、白术(土炒)、茯苓、炙甘草、制香附、厚朴(姜炒)。加生姜,水煎服。治小儿久病脾虚,或吐泻暴伤脾气,健运失常,饮食不化,食少腹胀,精神倦怠,面黄瘦。
出《本草拾遗》。为芜荑之别名,详该条。
①指药性之寒热受病性之寒热所格拒。如里热甚盛的病证当用寒凉药物清泄里热,但炽盛的热邪可能格拒寒凉的药物,使其服后呕出,不能进入体内以发挥疗效。同样里寒甚盛的病证用辛热药物治疗,寒邪过盛则可能格拒辛热药
见《泉州本草》。为倒扣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以潮热、虚弱为特征。因其热自内向外蒸发而名。病属虚劳范畴,亦称劳蒸。蒸病有五蒸、二十三蒸之分。常为劳瘵主症之一。以骨蒸为多见,故蒸病又称骨蒸。习惯上,多归入劳瘵。详
【生卒】:七世纪【介绍】:唐代医生。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武则天时为侍御医,与张文仲、韦慈藏齐名。公元八世纪以来,医家皆推三人为首。
【介绍】:清末至民国时期医家。字识生。福建上杭人。在上海参加创办中华医药联合会及编辑《神州医药学报》,著有《包氏医宗》。
出《望诊遵经》。气色,指五脏的精气及反映于面部色泽;门户,指五脏在面部分属部位。五脏各有主色和分部,前人根据五行相生相尅的理论,从面部一定部位的色泽变化,以推测五脏的病变及预后。这种诊法,须四诊合参,
病证名。指口唇糜烂。详口糜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