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青皮、桑白皮、葳蕤各一两,大黄、玄参、栀子、青盐(后入)各五钱,竹叶一握。水煎去滓,微热淋洗患眼。治眼白睛肿起,赤碜痛痒。
见《生草药性备要》。为磨盘草之别名,详该条。
出明·赵宜真《秘传外科方》。即竹筒吸法。见该条。
病证名。指女子(本应指未婚者)因逆经而致眼部出血之病证。又名女子逆经、女子逆经赤涩、女人血气逆流、逆经目赤。《银海精微》:“此乃室女或肥壮妇人血热经闭,过期不行,则血逆于上,注于目,灌于睛外皆红色。”
见《滇南本草》。为草血竭之别名,详该条。
即肾阴。详该条。
【介绍】:明代医家。字季平。祖籍咸宁(今陕西长安)人,后随父元亨迁居江宁,继父业,擅医术。勤读《内经》及朱李诸家著作。善辩医理,人皆悦服。遇危病,必潜心静思,探求病源,治之而已。遇疫病,虽亲族畏避,亦
病证名。吴悔菴《秘传内府经验女科》:“经行时,由热邪乘于小肠,闭而不通,以致小腹痛如刀刺。宜服八正散,或用牛膝散(牛膝、麝香、乳香)。”参见血瘀痛经条。
病名。即颞骨部损伤。《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凡有跌打损伤……瘀血凝聚疼痛,或昏迷目闭,身软而不能起,声气短少,语言不出,心中忙乱,睡卧喘促,饮食少进。”治疗详见脑骨伤条。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七方。铜绿、密陀僧各三钱,白芨(烧存性)九钱。为细末,每用半钱,津唾调涂腋下,三至五日一次。治狐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