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六筋

猜你喜欢

  • 足胫肿

    证名。指足及小腿浮肿。即胫肿。《素问·平人气象论》:“足胫肿曰水。”《灵枢·水胀》:“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多因脾虚湿胜所致。参见胫肿条。

  • 人体部位名。通“巅”。即头顶部。《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心脉……微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若脉而微,……其耳必鸣,其疾在巅。”

  • 天突

    经穴名。代号:RN22。出《灵枢·本输》。别名玉户、天瞿。属任脉。阴维、任脉之会。位于胸骨上窝正中,当胸骨切迹上缘上0.5寸凹陷处(《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另说“在颈结喉下二寸”(《针灸甲乙经》)、

  • 舌短

    又称舌缩。舌体紧缩而难以伸张。兼见舌淡而苔白润,是寒凝经脉;舌红绛而干,无苔或有焦黑苔,是热病伤津。舌胖粘腻而短,是痰湿阻闭。舌短缩强硬,神昏不语者,多属厥阴心包危重证候。

  • 锁喉

    病名。《咽喉脉证通论》:“风热积于胸膈或酒色郁怒所致。其状喉上下左右红紫肿痛,或帝丁焦黑腐烂,颈项浮肿,痰涎壅塞,声响如潮,气急发喘,眼目直视,额上有汗如珠,身汗如雨,或泄泻清水,四肢厥冷,或腰胁疼痛

  • 钩吻中毒

    病名。因误食钩吻而出现中毒症状者。见《诸病源候论·解毒诸候》。钩吻又名断肠草、胡蔓藤、烂肠草、黄藤、毒根等。有剧毒。误食后初见口咽脘腹烧灼疼痛,呕噁流涎,吞咽困难,或腹胀腹泻。继则眩晕语蹇,肢麻无力,

  • 产后肝萎

    古病名。清·曾懿《妇科良方》:“产后小儿生下失血过多,遂遗下一物,如脂膜状,乃气血素亏,产前劳伤,肝之脂膜,随血崩堕,名曰肝萎。治宜大补气血,略加升提之品。”类似胎膜残留。

  • 痧筋

    指发痧时腿弯、肘弯上下怒张的静脉,呈深青、紫色或深红色。系痧症显现于体表的一种标志。《痧胀玉衡》:“痧筋有现有微现,有乍隐乍现,有伏而不现。痧筋之现者。毒入血分者多;乍隐乍现者,毒入气分者多;伏而不现

  • 石关

    经穴名。代号:KI18。出《针灸甲乙经》。《太平圣惠方》作右关。别名石阙。属足少阴肾经。冲脉、足少阴之会。位于腹正中线脐上3寸,旁开0.5寸处(《类经图翼》)。另说在脐上2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

  • 通玄指要赋

    见流注指要赋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