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指痢疾之传染性强而病情危重者。见宋《史载之指南方》。亦称“疫痢”、“时疫痢”。《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已有“天行毒病,挟热腹痛,下痢,升麻、甘草、黄连、当归、芍药、桂心、黄柏各半两,以水
【介绍】:见忽泰必烈条。
病证名。出《秘传眼科龙术论》。因蟹睛初起,头眼剧烈疼痛,致人坐卧不宁,热泪如涌,羞明难睁,故得此名。详蟹睛条。
病名。《疡科心得集》卷中:“外踝疽即脚拐毒,俗名穿拐毒,属足三阳经脉络也。”参见附骨疽条。
指肾受邪热所致的病证。《素问·刺热篇》:“肾热病者,先腰痛痠,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寒且痠,足下热,不欲言。”
证候名。《千金要方》:“左手关上脉阳实者,足少阳经也。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痛,洒洒恶寒,胁痛,名曰胆实热也。”
古病名。详见水毒条。
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即妊娠。详该条。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一。指因肠胃积热,热迫络损导致的大便下血。与热毒下血相类。《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有肠胃积热,及因酒毒下血,腹痛作渴,脉弦数者,宜黄连丸,酒蒸黄连丸。”又:“有实热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即海金沙草,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