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乳岩

乳岩

病名。见《丹溪心法》卷五。又名石榴翻花发。多见于中年以上妇女。因恚怒忧思,肝脾气逆所致。初起乳中结核大如枣栗,渐如棋子,不疼不痒,无红无热,一年或二、三年渐渐肿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未溃时肿若堆栗或如覆碗,高突如岩,乳头内陷,肿处皮核相亲,推之不移;若顶透紫色,先腐后溃,溃后状如岩穴、如菜花,时流污水或出血,臭秽难闻者,此系阴疽,最为险恶,终因耗尽气血,五脏俱衰而危亡。传统治法:初宜舒肝解郁。神效瓜蒌散或乳岩方内服;或犀黄丸每服三钱;或犀黄丸与和乳汤加土贝母五钱,早晚交替服用。或活壁虎用针扦住,乘活以竹纸包如小毬,饭后开水吞服,每日服一次,近多焙干后,研末冲服,每服一钱。或黄牛大角煅存性一两,鹿角火焙黄色八钱,枯矾三钱和研极细末,热酒调服,每服三钱。外用季芝鲫鱼膏贴之,其核或可望消。久病破溃者,宜补养气血,通络化痰,服香贝养荣汤;或服千金托里散三日,接服犀黄丸;外用大蟾蜍六只,每日早晚取一只剖腹,去内脏,以皮贴于疮口,以拔其毒,一日一换。亦可常服消乳岩丸。今多主张早期施行手术治疗。

猜你喜欢

  • 石疝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指上腹部剧烈疼痛,按之坚硬如石的病症。多见于外科急腹症及一部分内科急症。

  • 三阳病

    病名。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的总称。《医述·阳经分经腑》:“三阳病在经者,可汗而已。”“三阳病入腑者,可下而已。”参见六经病条。

  • 无瘢痕灸

    灸法名。即非化脓灸,见该条。

  • 鼻赘

    病名。①为鼻息肉,《冯氏锦囊秘录》卷六:“湿热之气,……得以上炎,为鼻生赘,……是以上燎而鼻生息肉。参见鼻痔条。②酒皶鼻而进入肥大期者,称鼻赘。

  • 五凤草

    见《本草纲目》。为泽漆之别名,详该条。

  • 上消

    病名。消渴的一种。又称膈消、消心。《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消渴论》:“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谓之鬲消病也。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也。”本病以大渴引饮为主症,或见小便甜。多因心肺火炽

  • 丁济万

    【生卒】:1903~1963【介绍】:近代医家。名秉臣,出生于上海,丁甘仁长孙。秉承家学,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悬壶沪上,颇享医名。1931年曾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学精临床各科,尤擅伤寒时病。后迁香

  • 拔萃良方

    见集验良方拔萃条。

  • 青木香藤

    见《本草备要》。为天仙藤之别名,详该条。

  • 盲肠气

    病名。后世称小肠气,即疝气。《太平圣惠方》卷七:“肾气虚微,为邪冷之气所侵,传注于小肠,则令小肠连阴疼痛,故号盲肠气也。”宜服荜澄茄散,手足逆冷者,绿云丸方。或如手法整复,嵌顿严重者宜手术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