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

指中国在五十年代制定中医政策后所实行的一种发展医学事业的措施。早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后,一部分中医试图用解剖、生理知识印证中医理论,或以中药、西药配合治病,称为中西医汇通派。但中西医结合的概念,是在倡导西医学习中医的基础上,至六十年代初确定下来的。其核心是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研究中医药,主要包括:①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与方法,结合临床,对某些疾病进行综合性研究,使中西医学术逐步交流,逐渐产生新的理论;②用生理学等现代基础医学研究中医学术,进而推动基础医学的发展;③在中西医务人员合作诊治病人的过程中,系统地整理中医临床经验,总结其规律,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深入到理论研究,阐明中医理论、方法和经验的实质;①用物理、化学、电学等现代自然科学方法,对中医的某些学说、观点或方药进行综合性研究,以丰富医学科学的内容,并创造新的学说或新的药物。中西医结合开展30多年来,在临床、预防和基础医学方面都涌现出成果。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肾病、心脑血管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及内分泌疾病、免疫功能障碍疾病、严重机能失调疾病等多发病和疑难病,已成为必要的思路和常规,并取得优于单独运用中医或西医的疗效。在治疗急腹症、中小面积烧伤骨折等病总时,改变了西医的传统常规,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新疗法,不仅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且使部分病人免除手术,减少合并症和副作用。在阐明阴阳脏腑、气血等理论的实质,探讨各种证候的规范,研究活血化瘀、针刺镇痛等治法的机理,都能较充分体现出传统中医学术与现代科学实验方法的结合。这些成效,一方面激发了气功推拿针灸、食物及大然药物治疗的推广应用并走向国际化,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哲学、数学、信息、生物、物理等学科结合于中医药研究,促进了中医病理学、实验针灸学针刺麻醉学、时间生物学和身心医学等边缘学科的酝酿与开拓。在人类医学发展历程上,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尚在探索阶段,认识与做法尚未一致,在临床覆盖率和某些病的疗效稳定性方面尚待进一步提高。

猜你喜欢

  • 风疰

    病名。①《经效产宝》卷中:“产后中风,腰背强直,时时反张,名风疰。”此病不宜当真中风治,可用华佗愈风散(荆芥穗一味,焙干研末,每服三钱,童便调,以鼻饲投药)。②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即风注,

  • 退秧竹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仙人杖之别名,详该条。

  • 里寒格热

    ①体内阴阳失调,下寒格拒上热。如虚寒久痢,误用寒凉,出现食入即吐的症状。《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②同阴盛格阳。详该条。

  • 何洛英

    【介绍】:明代医家。汝南(今属河南)人,居长安(今陕西西安)。因多病,志习岐黄。后因痛惜子女患痘疹夭折,乃精研诸家小儿方书,学有所成。晚年得子,复值痘疹流行,自行调治,虽数濒危险,皆应手而起,遂闻名于

  • 良方通关散去细辛方

    《疫喉浅论》卷下方。薄荷、皂角各等分。为细末,以纸捻少许,入鼻内,候得喷嚏口开,随进汤药。治疫喉邪郁痧闭,脉伏面滞,牙关拘急,药难下咽,鼻塞气促等症。

  • 热毒疮疡

    病证名。出《证治准绳·幼科》。为热毒蕴积而引起疮疡。临床表现以局部出现焮红、作痛、发肿、发痛。热毒炽盛,累及脏腑则可出现里热的证候,如烦热、便秘等。治宜清热解毒,如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之类。

  • 扶羸小品方

    《景岳全书·妇人规》卷六十一方。人参、甘草、川芎、肉桂、干姜、桃仁、黄芩、蟹爪各等分。每服一两,水煎,空腹服。用于体弱欲下胎者。

  • 一夫法

    指寸法之一,亦称手夫。使患者食、中、环(无名指)、小四指相并,以其中节横纹宽度作三寸,称为一夫。《千金要方》:“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适用于下肢、下腹的直寸和背部的

  • 增补食物秘书

    食疗著作。本书是《陈修园医书五十二种》之一,未著撰人。书中阐发“药食同源”的思想,收载食物312种,其中植物类190种,动物类122种,详述食物主治、功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白鹤仙

    见《本草纲目》。为玉簪花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