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宝鉴》卷五方。人参、桔梗各一两,秦艽、茯苓、地骨皮、生地黄各二两,知母、柴胡各二两半,黄芪三两半,天门冬、鳖甲(酥炙)各三两。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食远服。治虚劳客热,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
见《草药手册》。为瑞香花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生于头顶五处穴部位的疽。证治同透脑疽,详见该条。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于翰林医官院,系一般下级职务,官阶从七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介绍】:见陈士铎条。
针刺手法名。出明·徐凤《金针赋》。其法先进针至深部(1寸左右),行紧提慢按六次,觉微凉,再退针至浅部(0.5寸左右),行紧按慢提九次,此为一度,必要时可反复施术。适用于先热后寒,实中夹虚之症。本法以泻
【介绍】:见支秉中条。
病名。即乳蛾左右两侧峙发者。见《冯氏锦囊秘录》卷六。见乳蛾条。
古刺法名,五节刺之一。《灵枢·刺节真邪》:“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阳病属外,故针刺循行于四肢体表的经脉(外经)予以治疗。该篇还指出,气满闭塞,咳逆喘息等取用天容,廉泉等穴即属本法,并谓其“病恶埃
①见《中药材手册》。即青风藤。②见《江西中药》。为爬山虎之别名,各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