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寿世保元>消渴

《寿世保元》消渴·

消渴之脉。数大者活。虚小病深厄难脱。

夫消渴者。由壮盛之时。不自保养。任情纵欲。饮酒无度。喜食脍炙。或服丹石。遂使肾水枯竭。心火大燔炽。三焦猛烈。五脏干燥。由是渴利生焉。心烦口渴。燥强中。二症皆消渴也。多渴而利。燥渴者。由热中所作。但饮食皆作小便。自利而渴。令人虚极短气。强中者。阳具不交。而精液自出。凡消渴之人。常防患痈疽。所怕者。一饮酒。

二房劳。咸食及面。俱宜忌之。大抵脉大者。易治。细小者。难医也。

一论消渴。引饮无度。脉实是也。黄连麦冬牛乳地黄汁 生藕汁(各等分)

上二味熬汁去渣。入和牛乳二汁。佐姜和蜜为膏。徐徐于舌上。以白汤些少送下。或将前二味药和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一日进十次。

一论治三消总治之方。服之立愈。人参白术(去芦) 白茯苓(去皮)当归(酒洗) 生地黄(各一钱)黄柏(酒炒)知母黄连麦门冬(去心)天花粉黄芩(各八分)桔梗(五分)甘草(二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

天池膏 治三消如神。天花粉黄连(各半斤)人参知母(去壳)白术(炒去芦各四两)五味子(三两)麦门冬(六两去心) 藕汁(二碗) 怀生地黄汁(二碗) 人乳牛乳(各一碗)生姜汁(二酒杯)

上先将天花粉七味切片。用米泔水十六碗。入砂锅内浸半日。用桑柴火慢熬。至五六碗滤清。又将渣捣烂。以水五碗煎至二碗。同前汁又煎二三碗。入生地等汁。慢熬如饧。加白蜜一斤。煎去沫。又熬如膏。乃收入瓷罐内。用水浸三日。去火毒。每用二三匙。安舌咽之或用白汤送下。

一论消渴。口干心烦。用天花粉长流水煎。当茶服之。立效。

一论治三消渴神效。用缫丝汤。如无缫丝汤。却以原蚕茧丝绵煎汤。皆可代之。不时饮之。极效。盖此物属火。有阴之用。大能泻膀胱中伏火。引阴水上潮于口而不渴也。

一论阴虚火盛。烦渴。引饮无度。

养血清火汤当归(一钱)川芎(八分)白芍(酒炒一钱) 生地黄(酒炒一钱)麦冬(一钱)石莲肉(五分)天花粉(七分)知母(一钱)黄连(八分)薄荷(五分)乌梅肉(五分)黄柏(蜜水炒五分)甘草(五分)

上锉。水煎。温服。

一治消渴病通用。

地黄

地黄束如碗大一把。洗切研细。以新水一碗调开。用冬蜜一碗。煎至半。取出。入人参五钱。白茯苓去皮一两。为末。拌和。瓷器密收。以匙挑服。夏月可加五味子麦门冬

一治消渴。

玉泉丸人参黄 (半生半蜜炙) 白茯苓干姜麦冬乌梅甘草(各一两)天花粉(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汤嚼下。

一人消渴。引饮无度。或令食韭苗。或炒或作羹。无入盐。日二三次。其渴遂止。

一人消中。日夜尿七八升者。鹿角烧令焦为末。以酒调服五分。日三次。渐加至方寸匕一治消渴。

天花散天花粉(一两) 生地黄(一两)麦门冬(五钱)五味子(三钱)葛粉(五分)甘草(五钱)

上锉。糯米一撮。水煎服。

一论肾水枯竭。不能运上。作消渴。恐生痈疽。

参 救元汤

黄 (蜜炒)人参粉草(炙)麦门冬(去心)五味子上锉。水煎。入朱砂少许。不拘时服。

一论一常人平日口干作渴。因饮酒食炙爆。补剂房劳。凡若此类过多。致令肾水枯竭。

不能上制心火。故有此症。后必有疽发也。宜先服此。以绝其源。及痈疽发后服此。尤有益也。

八味丸

怀生地黄(酒浸瓦焙干二两)山药(一两)牡丹皮(八钱)泽泻(酒浸焙干八钱)山茱萸(去核焙一两)肉桂(五钱) 白茯苓(去皮八钱) 五味(微焙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五更时。淡盐汤送下。温酒亦可。

一论心肾不交。消渴引饮。有人病渴用渴药。累年不愈。用加减八味丸而愈。其疾本以肾水枯竭。不能制火。心火上炎。是以生渴。此药降心火。生肾水。

一人不时发热。日饮冷水数碗。寒药二剂。热渴益甚。形体日瘦。尺脉洪大而数。时或无力王太仆曰。热之不热。责其无火。寒之不寒。责其无水。又云。倏热往来。是无火也。时作时止。是无水也。法当补肾。用加减八味丸。不月而愈。

一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发热作渴。口舌生疮。或牙龈溃蚀。咽喉作痛。或形体憔悴寝汗发热。五脏齐损。以六味丸加肉桂一两。五味子四两。

一人形体魁伟。冬日饮水。自喜壮实。余曰。此阴虚也。不信。一日。口舌生疮。或用寒凉之剂。肢体倦怠。发热恶寒。以六味丸、补中益气汤而愈。

一晡热内热。不时而热。作渴痰唾。小便频数。而口舌生疮者。此下焦阴火也。以六味丸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