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中国医学通史>眼科

《中国医学通史》眼科·

清末民初间,中医事业虽倍受挫折,但中医眼科仍有持续的发展和进步。这主要表现在对中医眼科医籍由博返约的整理和归纳以及中西医眼科汇通的萌生与发展等方面。

一、中医眼科的持续深入发展

近代眼科医家多将重点放在对眼科医理的整理和归纳上,以期达到提纲撮要,由博返约的目的。如《眼科金镜》卷首开篇即以简洁的文字将五轮分属五脏,八廓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及病因学说作了简短、精辟的总结,在各论中对每证的辨证论治则详加介绍。《眼科菁华录》在格局上已接近现代讲义的形式。内容较系统全面,条理清晰。眼科诊断也进行了类似的整理,如白内障病,古书有圆翳、横翳、热翳、水翳、淬翳、沉翳。甚或顺逆垂帘、偃月、聚星等多种病名。《眼科六要》则统一为“内障”一证,人们通过反复的观察实践,逐渐对疾病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眼科病种逐渐趋向缩减,至近代约简为四、五十种或十数门类。如《眼科切要》以歌赋形式撮简为五十余种常见病,《眼科六要》则概括合并为四十种眼病,《眼科菁华录》分作十七门类,《眼科金镜》更分内、外障两大门类再列病种,症状描述均较以往准确简练,辨证清晰明确。此外,黄岩所著《秘传眼科纂要》记载了前代未见的新病种,如眼瘤、黑白混视、白仁黄赤色外障等病名,对眼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中西眼科汇通的萌生与发展

十九世纪初,随着西洋医学的渗透和传入,中医书籍中不断出现有关西医眼科知识的记载。如早期中西汇通医家陈定泰,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就曾在广州传教士诊所亲自目睹了西医眼科手术,他在《医谈传真》中记载了一例青光眼减压术,书中记述了作者观察手术的整个过程。

近代眼科中西汇通医家较突出者,当属陈滋(1678~1927)。陈滋出身今医世家,曾留日学医,19l2年归国,长期从事眼科医疗实践。著有《中西眼科汇通》(1936年刊行),收载近百种眼科病,每病都冠以中西病名,并列中西两法治疗。他采集整理了大量的中西眼科医籍资料,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窃谓我国医术为五行所误,其理论不足取,推辨证授药则已积四五千年之经验,所得颇多……”(陈滋《中西眼科汇通》,自序,1936年上海眼科医院版),而西医病已有特效药者不及十之一,药之奏效不确者,不知凡几,有病无药者,更不知凡几……。”陈氏在今医跟科药方整理上也做出一定贡献,他披阅历代眼科医书,收集整理了眼科药方一千多个,为历代眼科医书载方最多者,药方收集种类也很齐全,有外用药、内服药、外洗药、外敷药,丸散膏丹,剂型十分丰富。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出现了一批中医眼科诊所或医院,他们试图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中西两法治疗眼病的经验。如上海的陆南山、范新孚,四川的陈达夫,广别的李藻云,浙江的韦文贵、姚和清等。这些中医眼科学家在三、四十年代就开始进行中西两法治疗眼病的医疗实践活动了。较为突出者当属上海的陆南山。

总之,民国时期眼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依然遵循着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出现了由博返约的整理阶段。同时它又较明显地受到了西方医学的冲击和影响,从而出现了中西眼科汇通派,尽管汇通并不成功,但为现代眼科的中西医结合提供了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