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金匮翼>消渴统论

《金匮翼》消渴统论·

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如麸片,甜者是消渴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是消中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是肾消也。(《古今录验》)

消渴大禁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慎之,慎之。

李词部曰∶消渴之疾,发则小便味甜。按∶《洪范》云∶稼穑作甘。以理推之,淋饧醋酒作脯法,须臾即皆能甜也。人饮食之后,滋味皆甜,积在中焦,若腰肾气盛,则上蒸精气,化入骨髓,其次为脂膏,其次为肌肉,其余则为小便。气臊者,五脏之气;味咸者,润下之味也。若腰肾虚冷,不能蒸化于上,谷气则尽下而为小便,故甘味不变,下多不止,食饮虽多而肌肤枯槁。譬如乳母,谷气上泄,皆为乳汁。消渴疾者,谷气下泄,尽为小便也。又肺为五脏之华盖,若下有暖气上蒸,即润而不渴;若下虚极,即阳气不能升,故肺干而渴。譬如釜中有水,以板盖之,若下有火力,则暖气上腾而板能润;若无火力,则水气不能上,板终不可得而润也。故张仲景云∶宜服八味肾气丸,并不可食冷物,及饮冷水,此颇得效,故录

八味肾气丸(方见肾劳。) 服讫后,再服后方以压之。黄连(二十分)麦冬(十二分)苦参(十分) 生地(七分)知母(七分)牡蛎(七分)

为末,牛乳为丸,桐子大,曝干,浆水牛乳下二十丸,日再服。病甚者,瘥后须服一载以上,即永绝病根。一方有人参五两。以上见《本事方》。

又疗消渴、口苦舌干方麦冬(五两) 花粉(三两)乌梅(十个,去核)小麦(三合) 茅根竹茹(各一升)

水九升,煎取三升,去滓分四五服。细细含咽。

疗饮水不消、小便中如脂方(崔氏)黄连栝蒌根(各五两,为末)

生地汁和,并手丸如桐子大,每食后牛乳下五十丸,日二服。一方用生栝蒌汁、生地汁、羊乳汁,和黄连任多少,众手捻为丸,如桐子大,麦冬饮服三十丸,渐加至四十五丸。轻者三日愈,重者五日愈,名羊乳丸。麦冬饮子 治膈消胸满,烦心短气。人参茯神麦冬知母五味子生地 生甘草葛根栝蒌根

上等分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竹叶十四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河间云∶心移热于肺为膈消。膈消者,心肺有热,胸满烦心,津液燥少,短气,久则引饮为消渴也。麦冬饮子主之。麦冬丸 消渴之人,愈与不愈,常须虑有大痈,以其内热而小便数故也。小便数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营卫不行,营卫不行则热气留滞,必于大骨节间发痈疽而卒。当预备此药,除肠胃实热,兼服消渴方。麦冬茯苓黄芩石膏玉竹(各八分)人参龙胆草(各六分)升麻(四分)枳实(五分)生姜栝蒌根(各十分) 枸杞根

为末,蜜丸桐子大,茅根粟米汁下十丸,日二服。若渴则与后药。

栝蒌根生姜麦冬芦根(各三升)

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冬瓜饮子 治消渴,能食,小便如脂麸片,日夜无度。冬瓜一个,割开去穣,入黄连末十两,仍将顶盖好,热灰中煨熟,去皮细切,研烂,用布取汁,每服一盏,日三夜二服。葶苈丸 疗消渴成水病浮肿方。

葶苈(隔纸炒) 栝蒌根杏仁(麸炒黄) 汉防己(各一两)

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茯苓汤下,日三。白术散 治诸病烦渴,津液内耗,不问阴阳,皆可服之,大能止渴生津。

干葛(二两)白术人参茯苓炙草藿香木香(各一两)

为粗末,每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猪肚丸 治消渴。猪肚(一具,洗净)黄连白粱米(各五两) 花粉茯神(各四两)知母(三两)麦冬(二两)

上六味为末,内猪肚中缝密,置甑中蒸极烂,乘热入药臼中捣为丸。若硬加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