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病论歌括新编》(十六)伏暑·
伏天受暑,其邪甚,发于当时,其邪微,发于秋后。所谓秋时晚发,即伏暑之症也,当是时也,凉风飒飒,侵袭肌肤,新邪欲入,伏邪欲出,以致寒热如疟,或微寒,或微热,不能与疟疾分清。脉滞苔腻,脘痞气窒,渴闷烦冤,午后则甚,入夜更剧,热至天明,得汗则诸恙稍缓。日日如是,必要二、三候(候:五日谓之一候。二、三候外,即十至十五日以外也。)外,日减一日,方得全解。如元气不支或调理非法,不治者甚多。不比风寒之邪一汗而解,温热之气投凉即安,宜清宣温化法,使其气分开,则新邪先解,伏邪也随之而出也。如初起如疟,可先服清宣温化法。倘畏寒已解,独发热淹绵,可加竹叶、芦根、连翘,减半夏、陈皮,免伤津液。其舌苔本腻,若渐黄燥黑焦,是伏暑之热已伤其阴,于本法内加洋参、麦冬、玄参、生地治之。倘神志昏蒙,是邪逼心包,可用益元散、紫雪丹,量其轻重投之。倘壮热舌焦,神昏谵语,脉实不虚,是热邪归并阳明,宜用润下救津法治之。如年壮体强,即以熟军改为生军。
『歌括』
伏暑之症受暑由,甚发当时微发秋。
伏于秋时称晚发,凉风飒飒侵肌腠。
新入伏出形如疟,寒热不如疟清楚。
脉滞舌腻脘痞塞,渴闷烦冤甚午后。
入暮热甚晨汗解,全解须待二、三候。
不比风寒温热邪,调理非法多不救。
清宣温化开气分,新邪先解伏邪搜。
畏寒已解热淹绵,减陈关加翘竹芦。
苔腻见黄黑焦燥,麦冬生地玄洋参。
邪逼心包神昏蒙,益元紫雪量重轻。
壮热舌焦昏谵语,脉实邪热并阳明。
润下救津急当进,体强生军代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