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中医中药>中医典籍>中医眼科学>第二节 病机

《中医眼科学》第二节 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眼是机体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般而言,人体正气亏虚时,致病因素就可引起机体阴阳失去平衡,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眼部发病,并影响其发展和变化。眼部直接受邪或遭外伤者,局部病变可以导致经络气血运行失常,并进一步影响脏腑功能,而脏腑功能紊乱,又能反过来影响眼病的发展。由于眼病的致病因素多种多样,而患者的体质又各不相同,因而病机也很复杂。下面分别把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失调与眼病有关的病机论述如下::

一、脏腑功能失调

(一)心与小肠心主血脉,又主神明,目得血而能视,且内外两眦属心。临床上常见由心阴亏虚、心火亢盛等所致之眼部病症。如失血过多或心神过耗,以致心阴亏虚,虚火上炎者,每见两眦淡红,血络不充或血行滞缓,视力缓缓下降,甚至失明等。由于恣嗜厚味炙缚之品,或七情内郁化火,皆可致心火内盛,上炎于目,常表现为两眦红赤,胬肉壅肿,或睑眦生疮,痛痒并作,或热邪人络,迫血妄行而致眼内外出血诸症。

因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故心火上炎于目,常兼治小肠。如《银海精微》治心经实热之大眦赤脉传睛,从小肠导赤,以降心火。

(二)肝和胆肝主藏血,又主疏泄,为风木之脏,肝开窍于目,且黑睛属肝,足厥阴肝经连目系。临床上常见由肝阴亏虚、肝郁气滞、肝胆火炽、阴虚火旺、肝风内动等所致之眼部病症。如肝阴不足,阴血亏损,不能上荣于目,可出现两目干涩不舒、视物昏花、视力减退等多种内障眼病,小儿还可见肝虚雀目等。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或久郁化火,气火上逆,则可发生目赤肿痛、目珠胀硬、视物昏花、视力缓降或骤降,甚至失明等症。肝火炽盛,灼伤黑睛、黄仁,每易引起黑睛生翳,瞳神紧小等症。若暴怒伤肝,肝火上冲,或素体阴虚,不能制约肝阳,以致虚火上炎,均可损伤目络,迫血妄行,或阻滞血络引起暴盲。至于阳亢动风,肝风上扰,则可引起绿风、青风、目偏视、口眼喎斜等病症。其后二者往往还与全身性疾病有关。

因肝胆互为表里,在生理上肝的余气聚于胆,胆的精汁涵养瞳神,故发病时每每相互影响。如肝胆湿热上攻,可致黑睛生翳、瞳神紧小;肝阴不足,胆乏所养,则目亦失养,故可出现视远怯近或视物昏花等。

(三)脾和胃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有节,胃纳脾输,则目得其养,且胞睑属脾。临床上常见由胃火炽盛、脾胃湿热、脾虚气弱等所致之眼部病症。如饮食不节过食辛热炙赙之品,致阳明胃火炽盛,火毒上攻,可致头痛目赤、胞睑肿硬生疮、黄液上冲等。恣食肥甘厚味,以致脾胃郁遏湿热,上壅胞睑,可发生针眼、睑弦赤烂等症。若脾胃运化失司,津液不得敷布,聚而成痰,痰湿壅聚胞睑,则胞生痰核;滞于眼内,可引起神膏混浊及眼底渗出、增殖等病变。若痰火上逆,还可导致目珠胀痛。若劳倦思虑过度、久病失养,或饮食不节等,损伤脾胃,脾虚气弱,目失所养;可引起疳积上目、晶珠混浊、眼前黑花飘移、视物昏朦等;若脾气虚弱,失于统摄,可致目中血不循经而溢于络外,引起眼前黑花飘移,视物不清,甚至暴盲等眼病。

(四)肺和大肠肺主气,具有宣发和肃降的功能,且白睛属肺。若肺失宣降,则易影响白睛而发病。临床上常见由风热袭肺、肺火壅盛、肺阴虚、肺气虚等所致之眼部病症。如外邪袭肺,肺失宣降,可发白睛赤肿、涩痛羞明、流泪生眵等症。肺火壅盛,气血瘀滞,可致白睛呈紫红色结节样隆起。肺燥阴伤,虚火上炎,或久病气阴亏虚等,正不胜邪,又可致白睛涩痛,或生玉粒样小泡,反复发作,白睛伤口,久不愈合等。

由于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大肠实热而便秘,可致肺气不得肃降,引起白睛红赤。故治疗白睛疾患时应考虑肺与大肠的关系。

(五)肾和膀胱肾为藏精之所,且瞳神属肾。眼之所以能视万物,与肾精不断上承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常见由肾阴虚、肾阳虚、肾精虚和阴虚火旺等所致之眼部病症。如年老、病久或热病伤阴,致肾阴不足,目失所养,可发生眼干涩不爽、晶珠与神膏混浊、视瞻昏渺、老视等。禀赋不足,素体阳虚,或年老病久,肾阳亏虚,阳不胜阴,可引起雀目、青盲等;阳虚不能温化水液,水邪上泛,可致云雾移睛、视瞻昏渺、视直如曲、视大为小等症;或可见眼底水肿、渗出等。过劳或年老久病,肾精亏耗,不能充足上注于目,瞳神、目系失养,可致晶珠与神膏变混、视瞻昏渺、青盲等。若阴阳俱虚,瞳神、目系失养,则更易发生上述内障。由于肾精虚可致肾阴、肾阳化生不足,所以又可以引起肾阴虚、肾阳虚,甚至阴阳俱虚的种种眼病。若肾阴亏虚,水不制火,阴虚火旺,上灼瞳神,可致瞳神紧小、干缺以及圆翳内障、青风、绿风、视瞻昏渺等,或可见眼内出血之症。

肾与膀胱互为表里,膀胱排泄水液的功能失常,体内水液潴留,可致眼内外组织发生水肿等。

以上逐一讨论了眼病的脏腑病机。在临床上,眼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虽可由单一的脏腑功能失调引起,但以脏病及腑、脏病及脏或者若干个脏与腑同时发病比较多见,如肝胆火炽、脾胃湿热、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脾两虚、肝火犯肺等引起的眼病。又如白膜侵睛、疳积上目则是病变在肺肝、脾肝之间传变而引起的。

二、气血津液失调

气、血和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因而气血津液的正常与否,可以反映脏腑功能的情况。同时,人体病理变化无不影响到气血津液,而气血津液失调又与眼部病变的发生、发展至为密切。因此,应该了解气血津液失调引起眼病的病机。

(一)气失调气与跟的关系密切。正如《太平圣惠方·跟内障论》谓:“跟通五脏,气贯五轮”。气的正常与否,常常直接或间接地由眼部表现出来。一般可按虚实归纳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两大类。

1.气虚气陷多因劳伤过度或久病失养致元气耗伤,气机衰惫,不能敷布精微,充泽五脏,上荣于目,以致卫外不固,统摄、温养失职等而引起眼病。如眼睑下垂、无力抬举,冷泪常流,黑睛陷翳久不平复,视力疲劳不耐久视,眼内水肿、出血,晶珠混浊,视衣脱落,以及各种眼病日久不愈等。全身常伴有少气、懒言、肢寒、怕冷、语言低微、自汗、心悸、怔忡、头晕、耳鸣、倦怠乏力、食少、小便清或频,舌淡而胖,脉弱无力等。

2.气滞气逆多因痰湿停聚,食滞不化,情志丕舒,或感受外邪等,引起脏腑经络气机阻滞,运行不畅,升降失常等而导致眼病。如外邪犯肺,肺气郁遏,可致白睛红赤疼痛,或形成小泡或结节隆起;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或气火上逆,可致头眼胀痛、眼珠抠痛,或发为绿风、青风等;气滞不行,血脉瘀滞,或气逆于上,血随气逆,常可引起眼内血络阻塞,以致眼底缺血或瘀血,表现为云雾移睛或暴盲等症。

(二)血失调《内经》谓:“肝受血而能视”。《审视瑶函》又谓:“夫目之有血,为养目之源,充和则有生发长养之功,而目不病,少有亏滞,目病生矣。”这都说明了目得血的濡养才能明视万物,一旦失调,则可引起眼病。眼部血证一般可分为血热、血虚、血瘀三种。

1.血热有虚实之分。实证多由外感邪热或脏腑郁热侵入血分所致。血得热则涌流,在眼部可为掀赤肿痛,或赤脉增多而色红粗大;若血受热迫而妄行,溢于眼络之外,则为眼部出血。一般实火所致出血较急,量多色鲜红。全身症可伴见心烦恶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虚证由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所致。虚火人于血分,亦可致目中血络红赤、充盈或血热妄行而溢于络外,但赤脉不如实证多而粗大,一般出血较缓,血量不如实火多。全身症可伴见颧红潮热,心烦失眠,口燥咽干等。

2.血虚主要是失血过多或化生不足,目失濡养所致。在眼部可表现为目痒时作、目睛干涩、眉骨酸痛、不耐久视或视物不清、胞睑苍白、眦部与白睛以至眼底的血络淡红,或可见眼内出血,以致视力障碍等。全身症可伴见面色苍白、唇舌色淡、爪甲无华、头目眩晕、心悸怔忡、倦怠无力、脉细弱等。

3.血瘀凡邪毒人营、气滞或气虚无力行血、外伤血络等,均可引起血行阻滞,甚至阻塞不通的血瘀病变。在眼部常表现为痛有定处,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或见血脉紫赤,迂曲充盈,或胬肉红赤肥厚,鹘眼凝睛,或生瘤积包块,以及眼内外的瘀血等。瘀血是病理产物,但可阻滞气血流行,所以它又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若大量瘀血积聚眼内,则见视力障碍;瘀血积于眶内,还可引起眼珠外突。若瘀血阻塞神水排泄通道,神水瘀滞,可致眼珠胀硬,头眼剧痛,视力骤降;瘀血堵塞眼底血管,就能引起眼底缺血或出血的病变,致使视力严重障碍。全身症可伴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等。

(三)津液失调

津液滋润、濡养眼部,并维持眼珠圆润明澈。津液有所不调,则可引起眼部发病。津液失调,主要为如下三种:

1.津液亏虚津液亏虚,则目窍失养。在眼外,可致泪液减少,目中干涩不爽,白睛表面不莹润,黑睛暗淡失泽,甚至灰白混浊,眼珠转动涩滞不灵。在眼内,多致神水、神膏耗涩,不能涵养瞳神,导致视物昏朦,或目无所见。若津液亏耗太甚,还可引起目珠向眶内退陷。

2.水液停滞津液运行障碍,则停聚为水。在眼外,如脾失健运,或肾阳不足,水湿上泛于目,则胞睑浮肿;肺失宣降,水液滞留白睛,则白睛浮肿,甚至胀起如鱼瞟。在眼内,肺、脾、肾三脏所致水液停滞,俱能引起眼底水肿。黄斑水肿常与脾湿有关,视乳头及其附近视网膜水肿往往与肾水有关。若大量水液积聚于视网膜之下,还可导致视网膜脱离。

3.痰湿积聚痰由湿聚。水液停滞体内,遇寒邪凝聚或火热煎熬,则可变生为痰。和瘀血一样,痰既是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痰壅胞睑,则胞生痰核。若痰郁生热、化火、动风,上壅目窍,则可暴发绿风内障。痰浊停滞眼内,可见黄斑或视网膜出现渗出。顽痰与瘀血搏结,可为跟底增殖性病变,亦可致眼珠突起,或发为眼部肿瘤。风痰攻冲眼带,还可见眼珠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等。

三、经络功能失调

经络联系着眼与脏腑。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是运行气血上注于目的主要通道。其功能失调在眼的病机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经络,而导致眼病的发生和发展。前人对此论述不少,今结合临床择要叙述如下。

(一)经络失调经脉气血的盛衰及流行是否通利等,关系到眼病的发生与发展。外邪客于经脉,循经上犯于目,不仅可以引起眼部发病,而且还可随受邪经脉之不同,在眼部引起不同的病症。如《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指出:“外邪乘虚而人,入项属太阳,人面属阳明,入颊属少阳,各随其经之系,上头人脑中,而为患于目焉。”

(二)经筋失调经筋为病,主要引起胞睑开合与眼珠转动的障碍。如《灵枢·经筋》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并具体指出:足阳明之筋,因寒而拘急,则胞睑不能闭合;因热而弛纵,则胞睑不能张开;足阳明与手太阳两筋拘急,则会引起口眼喎斜,眦部拘急,不能猝然视物等症。

[文献摘要]

《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跟乃五脏六腑之精华,上注于目而为明。如屋之有天窗也,皆从肝胆发源,内有脉道孔窍,上通于目,而为光明。如地中泉脉流通,一有瘀塞,则水不通矣。夫目属肝,肝主怒,怒则火动痰生,痰火阻隔肝胆脉道,则通光之窍遂蔽,是以二目昏朦,如烟如雾。目一昏花,愈生郁闷,故云久病生郁,久郁生病。今之治者,不达此理,俱执一偏之论,惟言肝肾之虚,止以补肝补肾之剂投之,其肝胆脉道之邪气,一得其补,愈盛愈蔽,至目日昏,药之无效,良由通光脉道之瘀塞耳。”